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教师聘用制的实施,使得高校组织与教师问的心理契约平衡状态受到了巨大冲击。心理契约自身的特点和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都提出了对心理契约进行重构的要求。高校和教师在对心理契约进行重构时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有效沟通、公平公正、共同发展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资管理改革中的心理契约违背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契约违背是个体在组织忽视其心理期望、未能履行承诺与责任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情绪和行为。高校师资管理改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的可能性。单一、量化的绩效考评机制、教师职业特性的调整和聘用制的不完善实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的主要原因,管理者需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激励制度、加强沟通等措施重构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去除心理契约违背产生的消极影响,近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提高高校整体的师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更需要有高校组织与教师间心理契约的良性动态平衡这一良好的微观环境。因此,探索和思考高校组织与教师间良性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良性心理契约必须在通过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参与管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有效沟通、明确期望;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高校组织和教师间进行双向缔结。  相似文献   

4.
采用心理契约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地方高校中学生和教师的表现与理想中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学生的性别、学校层次对心理契约不产生影响,而年级、专业因素对心理契约产生一定的影响,年级和心理契约类型对心理契约违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校育龄女教师这一生育群体,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面临着多重生育挑战,因此构建其良好心理契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因子分析将育龄女教师与高校间的心理契约归纳为交易型、发展型和工作家庭平衡三个维度,并通过教师对高校责任履行的期望值和实际感知之间的预期差分析其心理契约的满意现状,发现预期差与教师的组织承诺高度相关并存在回归关系,且不同期望和感知水平下的教师拥有不同的组织承诺度。最后从工作家庭平衡、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薪酬体系等层面提出了维持高校与育龄女教师之间的良性心理契约、促进高校教师创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对独立学院教师的心理契约进行实证研究,从心理契约的规范、发展、人际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发展责任与学校发展责任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教师发展责任对学校发展责任具有显著预测力;心理契约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研究结果,作者给出了教师管理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主观性的,它的建立是双向交互的。心理契约的主要指标体现在工作满意度上,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性。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心理契约”,并通过对心理契约的信守、巩固、修正和发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两者交相互动,进而推动师资队伍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师与学校之间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不仅需要靠经济契约来维持,还需要在他们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学校在高校师资管理中要通过期望、承诺、沟通和互利互惠等策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并在招聘、培训、激励与危机管理等环节中对心理契约加以维护。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现象存在于诸多管理活动中,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学风建设领域具有可行性.通过对心理契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适用性分析后,就心理契约对学风建设产生影响的机制问题,将心理契约与学风建设的关系分为建立、调适、实现3个阶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议从明确学校和学生的心理期望、强化沟通机制、积极履行心理契约等角度建立高校学风建设心理契约机制,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访谈,先后对广州6所高校4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有关心理契约的深入访谈调查,对心理契约维度进行探讨。访谈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由帮助发展责任、教学支持责任、人际支持责任、人格支持责任四个维度组成。最后对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维度的内容、含义及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组织违背心理契约后员工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管理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一部分,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研究了高校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构建了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干预理论模型,从心理期望、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参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角度来探究对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充分沟通、绩效反馈、归因管理、构建信任,可以降低教师违背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履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录用了大批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关系到高校的竞争实力。为此,本文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探索寻找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策略,以求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成为高校发展的力量储备。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长远发展的中坚力量,心理契约理论为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在实际中高校管理者应通过努力革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方式,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环境与发展空间,健全沟通机制等方式来为高校与青年教师履行心理契约,促进高校与青年教师个体发展创设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税收心理契约可看作税收经济契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蕴含着征纳双方在法定权利和义务之外,还存有对相互责任、义务的期望和认知,它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影响到涉税各方在税收活动中的行为和态度。笔者在分析论证税收心理契约的内涵及价值的同时,着重探讨其生成及维护机制,指出政府及征税部门在税收心理契约形成过程中应承担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益问题日显重要,许多行业开始将环境匹配这一模式应用到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中,以达到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一模式在许多高校的教育中也逐步得以应用,有效提升了高校教育师资的调配效率,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高校青年教师中,有75%患中度心理压力,4.6%患深度心理压力。环境匹配模式引入教育教学管理,有缓解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一面,也有增强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一面,对此,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式,调适教学与管理维度;另一方面就是充分有效理解利用环境匹配模式有利一面,从而缓解青年教师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理论在社会经济组织中的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通过对比、分析、诠释等方法,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提出在建立共同期望的基础上,组织与学生缔结发展契约,并通过密切与成员沟通、培育组织文化等途径,不断强化契约效能,以此维持人事稳定,促进组织发展,促使高校学生组织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