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只见糟粕,不见精华,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相似文献   

2.
<正>一、"五常"思想与当今时代"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五常",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相提并论。"纲"有根本、关键、统领之意,"三纲"即社会交往中三条基本的原则。"常"有不变、恒久、常规之意,"五常"即待人律己中五项基本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其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常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阴阳家"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偏离了先秦原儒"仁本礼用"的根本精神,但符合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当代儒家或主张"去三纲而存五常",或提出"一本五常"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儒学之"道"与"德"的体用关系,因而不是最恰当的概括.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方向,应当摈弃"三纲"思想,重新确立"仁"的核心、道体地位.而儒学价值观体系中可作为"五常之德"的范畴,应以"义、礼、信、和、敬"最能体现"仁道"的特性.这个新的"一道五德"论,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4.
清末至近代的大儒曹元弼生活于苏州,一生亲历中国近代史之大变革时期,他学尊郑玄,又承清末的汉宋兼治传统,诚为学有渊源之经学家。曹元弼一生致力于发明郑学以通经致用,在《孝经》学领域便有《孝经学》《孝经郑氏注笺释》《孝经校释》《孝经集注》等四种,可谓用力深而持久。就其《孝经》学义理来说,一是继承郑玄以《孝经》总会六经的观念,进一步以爱、敬二字为《孝经》之大义,六经之纲领,认为六经皆爱人敬人之道,而爱人敬人出于爱亲敬亲。二是发挥汉儒奠立的《春秋》与《孝经》相表里的观念,以三纲、五常为二者之共旨,着意阐发《孝经》已蕴含忠孝一理的三纲观念。虽然曹氏此二说均有所承,但他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是第二个观念,虽明显采纳了汉代公羊学的微言大义之法,但他却强调的是对三纲和君臣之义的维护,而非公羊学以素王改制为核心的革命意涵,这一差异正蕴含了曹氏对时世的回应以及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保守。  相似文献   

5.
《大学》"三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明明德"是对人本性中明德光辉的肯定和开启;"亲民"是通过自我的"明明德"推己及人,实现他人明德的呈显;"止于至善"则是突破自我的狭隘格局,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大爱境界。"三纲"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人格构建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其实现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座,"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标准,可以发现《大学》所提及的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和圣人等属于逐步提升的人格境界。小人、民达不到"三纲"的标准,民是"明德""萌而未发"之人;人是有主体意识的,"明德"已发而未发,可能处在"格致正诚"的阶段之中,但是还达不到"修身"境地之人;君子能"明明德"、"亲民",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贤人有德有才,能够"治国",且能坚守与实践仁德,但达不到"止于至善"而"平天下"的理想境地;仁人、圣人属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尤其是圣人,能"止于至善"而"平天下"。  相似文献   

8.
“三纲五常”是汉朝反动儒生董仲舒按照孔老二的那套反动的伦理道德炮制出来的。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个“三纲五常”,是反动的《三字经》的主要内容之一。《三字经》里是这样说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讲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问题,意思是:做臣子的要服君主管,做儿子的要服老子管,做妻子的要服丈夫管。并且这种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字经》宣扬的吃人的“纲纪”、“礼教”,原是孔孟这伙剥削阶级的代言人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而制定下来的,它的流毒很广,影响很深,为害极大,是两千多年来硬套在劳动人民身上特别是妇女身上的一面沉重的精神枷锁。现在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它进行认真的批判,把封建礼教的余毒,从每个角落里作一次彻底干浄的清扫。  相似文献   

9.
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明代哲学家李材的《大学》改本 ,并将其与朱子的《大学章句》做了认真比较 :按照朱子的理解 ,则《大学》一书的基本结构应为 :三纲、八目 (经 )———三纲释、八目释 (传 ) ;此“三纲八目”结构成为一种“典型”。此后数百年间 ,人们在阅读、理解《大学》时 ,无不受其影响。李材的《大学》改本则对此有所突破 :李材以其“止修”学说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以“知止”、“修身”为中心的 ,全新的《大学》义理模式。李材改本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大学》一文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王岱舆适应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儒家文化对伊斯兰教经典进行阐释。对于儒家文化,他认同修齐治平、三纲和五常等思想;借用诸如“形”、“神”、“理”、“气”、“人极”等儒家学说概念;批判儒家文化不承认天地主宰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是非常深刻而广泛的,特别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它深刻而形象地批判了封建的“三纲”。 所谓封建“三纲”,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历来鼓吹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记·乐纪》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简单明确的十二字,严格规定了封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层面,儒家设计并建构了一个超稳定的系统体系,指导和维护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几千年不倒的政治格局,但这种超稳定结构最终还是没能保证其价值目标的整全实现并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出局.这种历史命运和其秩序结构设计的缺陷是分不开的,突出表现在:“己-家-国”的结构设计:家国同构;“内圣外王”的路径安排:目的和手段脱节;三纲五常的秩序规范预制:工具理性短缺;仁政和家长式权威的秩序力运用:政治伦常化.  相似文献   

13.
李存山先生最近在批评笔者的文章中,为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三纲”观念辩护,即把“三纲”理解为臣对君、子对父、妇对夫“尽单方面的绝对的义务”,认为它代表绝对的等级划分,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于权威.本文在回应中说明“李文”对董仲舒、《白虎通》及汉儒存在误解,认为“三纲”思想在先秦儒家典籍里清晰可见,并非汉儒为了适应秦汉以后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而进行的新创;汉儒在强调谏诤方面与先秦儒学无别,其“三纲”思想不能理解为绝对服从或绝对尊卑.将“三纲”归因于汉儒,以为可以撇清一些历史问题,其实是撇不清的.  相似文献   

14.
春秋谷梁学基于《春秋》的原典精神,通过《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集解》、《春秋谷梁传注疏》层累地解读了《春秋》的政治、伦理和史学思想,具体形成了倡导民本和贤君的“王道”政治思想,以三纲和忠孝为内核,家国同构但以尊君为“天道”的伦理思想,以及以实录和褒贬惩劝为“书法”的史学思想。由于春秋谷梁学的思想忠实地传达了孔子作《春秋》的真实意旨而成为《春秋》的解人,应值得后人研究和珍视。  相似文献   

15.
《大学》所论"明明德"是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之意,是《大学》三纲的基础;《中庸》所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是人物皆有的,人的本性是善的;"诚"是圣人所达到了的一种境界,一般人通过明善、择善、固执可以达到诚。明明德即彰显本性之德,本性之德是至诚无伪的,达到至诚方可充分显示本性;圣人是明明德、尽性、诚三者的完美统一。明明德内蕴的由己及人的责任意识、本性所内含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诚则对为人、为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三纲六纪观念中,封建主义的糟粕是主要的,但也存在某些积极因素。三纲六纪思想是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社会基础上传统人伦观念长期发展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三纲六纪观念是对韩非思想的一种超越性回应。在三纲六纪观念中,存在着某些当代社会可以发掘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乃是封建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三纲",而三纲落实在家庭伦理中又具体体现为其中的"二纲",即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尽管其自身存在着诸多弊端,近代以来亦备受挞伐,但我们仍要将"二纲"置于其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中予以考察和评价,而不能完全忽视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与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张玉胜 《中华魂》2012,(9):31-32
黑龙江五常大米最高零售价可达每斤199元,但当地稻农卖给加工企业的收购价却不足2元。记者采访得知,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约为0.2元,加工企业通过设置不合理订单控制稻农压制收购价,以致稻农和企业获利悬殊。(1月3日《中国青年报》)"稻花香"大米闻名遐迩且价格不菲,然而在其原产地黑龙江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中,“知止”与“三纲”、“七证”、“八目”属于同样重要的范畴,它紧密关联着“三纲”的达至、“七证”的获得,以及“八目”的践行。本文试以“知行合一”为进路,从何谓“知止”、“止”于何处、何以能“止”三个层面,对《大学》的“知止”思想作出解析,并指出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五常法"在口腔科门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口腔科门诊护理质量管理现状,运用"五常法",通过"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改善口腔科门诊就诊环境,对比2017年2月至8月"五常法"管理实施前和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实施后门诊环境、消毒灭菌效果以及门诊质量考核评价结果。结果实施"五常法"管理后,科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和灭菌物品等卫生学检测达标率上升;科室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和患者满意度考核评分较实施前上升。结论将"五常法"用于口腔科门诊护理质量管理中,能促进科室安全素质及质量的持续改善,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