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由于黑人女性独特的生存经历,黑人母亲身份具有不同于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中的母性身份的内涵。从"哈莱姆文艺复兴"以来的黑人女性创作中可以看出:在家庭伦理方面,黑人家庭大多呈现出"女人当家长"的一致性。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特里·麦克米兰和泰雅里·琼斯的作品再现了黑人家庭历经的百年沧桑,揭示了黑人母亲身份从保存、文化传递到养育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蕴含了家庭伦理的变迁:精神意义上的女家长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物质意义上的女家长。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赛丝的丈夫黑尔和情人保罗·D,他们分别代表着奴隶制取消前后的黑人男性。在奴隶制重压之下,黑尔需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保护母亲,完全丧失夫权,不能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职责。保罗·D历经种种磨难幸存下来并在奴隶制废除之后直面过去的苦难,乐观向上,帮助女主人公塞丝走出阴霾。托尼·莫里森通过保罗·D的形象,寄托了对黑人男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中备受争议的黑人母亲杀婴的主题,很多评论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过阐释和分析。这里认为书中黑人母亲赛斯的杀婴行为是一种必然。要读懂小说的这一主题,就必须对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索。从这一点出发,通过结合创伤理论以及对小说特殊写作背景的探讨,对赛斯的杀婴行为作以分析,并以此深入地拓展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杀婴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女关系对女性的成长影响很大。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母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出席,母爱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中母亲对孩子的具体的爱。本文通过莫里森小说《秀拉》中Peace一家母亲形象和母爱的表现形式,以分析莫里森如何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形式来表现生活在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塑造的特洛伊·马克森、汉姆本、威利和赫拉德·卢米斯等经典人物形象,重塑了历史上被扭曲的传统黑人形象,深刻揭露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提升了黑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9.
引言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涉足文坛多年,不断探讨分析在种族、阶级、性别歧视的重重压制下黑人女性的痛苦和解放之路。在一次采访中她强调对黑人妇女的热爱:“我关注的是……我族人的生存的完整.对我而言,黑人妇女是世上最迷人的造物”她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一书中,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黑人祖母们的智慧和美德,推崇新一代妇女挖掘和继承黑人母亲们留下的独特文化财产。但从沃克的第一部小说《格兰奇.柯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到98年出版的《父亲的微笑之光》着眼于父权制下的父女隔阂和情感冰川,读者看到听到的大都是女儿的哭泣和反叛,奔向自由的决心和光明的大道。黑人母亲们却默默无闻,隐藏在视线的边缘,做一个旁观者。难道母亲不是妇女吗本篇从讨论沃克小说里的母女主题入手以期揭开沃克的妇女思想的盲点和暖昧之处。《梅丽迪安》:母亲是镣铐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爆发了第二次浪潮,女权主义学说纷繁复杂,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生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声音。以激进女权主义为例,按照对生育问题的不同看法,女性主义学者罗斯玛丽将其大概分为“激进-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文化女性主义”。激进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生物性的母亲身份使妇女在身体和心理上都...  相似文献   

10.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女主人公塞丝时刻受奴隶制的摧残,社会环境扭曲了黑人母亲的母爱,它逼迫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来拯救孩子们。本文通过分析塞丝扭曲的母爱,进而探索其社会根源,即美国特殊的黑人奴隶制所带来的沉痛创伤。宠儿是塞丝永远的梦魇,而奴隶制则是黑人永远的梦魇。  相似文献   

11.
《日常家用》中母亲多重性格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往往被简单地划分为“天使”或“恶魔”。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却突破这一常规,在《日常家用》中塑造了一位具有多重性格的黑人母亲。这位黑人母亲在面对白人的种族压迫和男权文化的统治时,表现出自立自强,宁静平和,怡然知足的态度品行,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一系列黑人女性形象——从饱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到传承本土文化、具有群体保护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皆有血有肉特征鲜明,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莫里森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所创作的一部在黑人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它不但塑造了新的黑人形象,而且避开了种族压迫与歧视的主题,把视角转向了黑人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和斗争上,从而开创了黑人女性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播给黑人社区的每个成员,使互爱成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爱是莫里森以文学书写为族裔的完整生存实践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一方面 ,她丰硕的创作成果再一次证实了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 ,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黑人妇女形象 ,并从黑人妇女的经历和视角 ,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统治下黑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16.
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日常用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7.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