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对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作一梳理,展现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民族漫长的觉醒之路:从默默屈从于"劣等公民"(黑奴)身份以换来名义上的"自由"(黑人),到觉醒并争取全面人权的抗争("新黑人"),再到认识自我价值和实现身份认同(人)。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性这一文学命题下黑人人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嬗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不朽之作。书中不再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珍妮最初对于新形象的认识到之后的追寻新形象,以至最终实现了新的自我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黑人不再为种族歧视而抗争,而是以"人"的身份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今后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独立战争给一些黑人奴隶打开了通向自由的大门,自由黑人在"量"上有了很大的飞跃,引起了白人的极大的恐惧。同时,由于广泛的非选择性地解放奴隶,自由黑人在"质"上也发生了变化:纯种黑人代替黑白混血儿在自由黑人中占绝大多数,从而引起了白人的憎恶乃至是仇视。因此,憎恶和仇视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白人对整个自由黑人群体的主要态度。  相似文献   

4.
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四位主要黑人女性形象。她们祖、媳、孙三代女性对自身主体的认识是黑人女性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连续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直至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小说《宠儿》的发表使黑人女性文学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史上更加显著,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政治性,它再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到斗争,并积极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美国后现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得以实现的。这些作品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在寻求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在弘扬生命意义的同时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文学作品中彰显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引起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并通过接受其文学特征的影响,展开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这对当代中国学界主流话语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黑人女性作家的新锐,特瑞·麦克米兰致力于描写当代黑人女性的生活.通过分析麦克米兰的小说《力不从心》,从挣扎于家庭亲情中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黑人女性、处在种族关系改善中的黑人女性和卸去"强大的黑人女性"形象负担的黑人女性等四个方面,看作者如何描写当代黑人女性的改变,特别是她们生活上的改善,并由此透视作者对黑人女性气质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对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作一梳理,展现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民族漫长的觉醒之路:从默默屈从于"劣等公民"(黑奴)身份以换来名义上的"自由"(黑人),到觉醒并争取全面人权的抗争("新黑人"),再到认识自我价值和实现身份认同(人)。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性这一文学命题下黑人人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嬗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汉平原桥村的田野调查,呈现了一个地缘性村落当家权流变的概貌及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当家权掌控者的年轻化和女性化。调查发现,对于农村当家权流变而言,除国家权力介入、话语引导和被市场经济推行所重塑的家计文化奠定的基础性作用之外,地缘性村落社区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使当地妇女当家成为普遍共识,同时妇女自身对小家庭经营的投入和责任担当同样为她们掌握当家权赢得了"道德"优势和资本。由此可见,社区文化在重塑当地农村社会新的当家权话语和"当家"文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宋皇族出自寒门,在文化上与士族社会不同。刘裕“本无术学”,其为人“轻狡无行”,缺乏士族名士的风雅。其子孙虽有个别人趋于名士化,但大多依然如故,在学术上庸鄙粗陋,在行为上无视礼法,亵渎伦理。究其根源,正在于其寒门家风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的伦理视野中,有些夫妻关系处于婚姻背叛的不稳定状态。中韩家庭剧较好把握了夫妻关系在历史转型期的变化,对婚姻背叛给予较大的关注,而对背叛婚姻的叙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伦理取向。中韩家庭剧婚姻背叛的叙事基本采取一男二女的人物关系模式。但是婚姻背叛的叙事情节和风格不同,中国家庭剧强化尖锐爆发性的矛盾冲突;韩国家庭剧采取含蓄的叙述方法,而且尽量弱化和净化正在进行的婚姻背叛的情节。对成为过去式婚姻背叛的态度,中韩家庭剧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家庭剧一般相对"宽容",而韩国家庭剧则是严厉的谴责和批评,这与各国不同的叙事伦理和文化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早晨》刻画了建国初期城市中的多种家庭形态。旧势力家族分解与新家庭建设过程并进,旧家族面临社会资源紧缩、家族成员变化、核心利益转移的考验,由表及里的动摇了存在的根基。新家庭建设朝着夫妻横轴核心关系发展,社会关系由血缘、地缘向业缘倾斜,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家庭伦理新格局。家庭变迁体现出从"私"到不完全"公"的社会伦理,突出了女性地位的改善和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女性史学者引介西方女性主义的“公私二元批判理论”,目前该理论已成为我国现代性别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接受“公私二元论”的关键是“男/外,女/内”与“男/公,女/私”的对应,二者之所以能对接起来,除了“二元划分”的形式契合这一原因,亦是我国性别理论的累积结果,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以粱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在秉承“家国同构”、“女正国治”的传统政治理念的同时,有意忽视女性传统的实际经济贡献和政治经济功能,将具有丰富政治含义的“内”转化成现代经济意义上的“非业”(非薪酬工作);二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激进学者,在依照马克思主义史观解释中国古代史时,不得不压制“个体家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独特重要性,从而使古代中国明显的宗族社会形态与该理论中的基础概念“个体家庭”并存不悖。这两笔性别理论的遗产,有可能是“公私”与“外内”对应的源起,亦是“公私二元论”成为我国性别研究“重要分析工具”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6.
在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影响下,托尼.莫里森以为黑人女性写作为己任,其作品揭示了黑人女性双重"他者"的处境,谱写了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与发展的成长之歌。同时,莫里森始终关注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积极探讨如何实现黑人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推动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重心从黑人女性向整个黑人民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论方言副词“忒”的语义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忒”是一个方言副词,所以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结合大量的语料,包括《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角度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包括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合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类表示程度恰如其分,合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封建家庭制度发起了猛烈攻击,表现家庭解体的文学蔚然兴起.这类作品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解体的内驱力来自女人.本文对一系列"五@四"时期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透视包括作家在内的时人微妙的心理注重个人发展,突破传统束缚,是当时人们理智上所接受的现代思潮,但理智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接受不可能同步实现,于是为了减少对心理的冲击力,作家们选择了外来的女人--大家庭中的媳妇承担了"败家"的责任,现代文学史上便出现了形形色色"败家"的女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婚姻家庭普遍存在夫权占优的婚姻习俗,即丈夫享有比妻子更多的婚姻资源支配权.主要包含:婚姻主导权、优先发展权、家产控制权、家务豁免权、家庭符号权、子女冠姓权.部分丈夫还巧取了优先出轨权、强行施暴权等。妻子群体在婚姻家庭中普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女性个体在父母家庭、职场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平等待遏。它的存在有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要建立夫妻平权的婚姻家庭文化,应当从“男娶女嫁”的婚礼走向平等结婚,从“子女随父姓”走向夫妻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从“男主外,女主内”走向平等承担家务,并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语境,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向度。从一所研究型大学女教师的叙说中发现:大多数女教师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主动认同了社会赋予她们的母性、关怀与亲和力,从而觉得“教师身份”和“教学工作”与自己的“本质”具有高度的同构性,而对“学者身份”与“科研工作”存在明显的疏离感。这一认知深刻影响了女教师在大学中的身份认同与身份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