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周刚志 《南都学坛》2004,24(6):91-95
"依法执政"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在奉行法治的国家,依法执政既是"依法治国"这一宪法规范的延伸与发展,也是法治国家的一种宪法惯例与宪法习惯。依法执政还是一项重要的宪政制度,它确立了一种新的宪法关系与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2.
法国宪法变迁及宪政制度进化的历史过程彰显了革命与稳定交替的发展特征。梳理宪法变迁历史和总结宪政制度进化特征是分析解读建构法国宪政制度社会条件的基础,而对宪政制度进化的社会条件分析则为法国宪政建构的社会规律性启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分析经验。法国宪政制度进化的经验表明,宪法产生及宪政制度实现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革命的理想设计需要回归到理性的制度运行,宪政制度才能完成进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教育是指宪法知识、宪政精神和宪政文化的教化、传承、培植和发展的过程。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制度规范、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协调统一。宪法教育与宪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主要表现为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的催化价值、宪法教育对宪法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宪法教育对宪政制度的孕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宪法教育是指宪法知识、宪政精神和宪政文化的教化、传承、培植和发展的过程。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制度规范、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协调统一。宪法教育与宪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主要表现为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的催化价值、宪法教育对宪法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宪法教育对宪政制度的孕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程度既是衡量宪政体制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又是推动宪政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政制度是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基本制度保证。为使公民权利得到保证,应设立科学合理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上,保障人权的目的使二者获得了一致性规定。不过宪法和宪政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背离和互动并存,有宪法无宪政以及有宪政无宪法的情形都有其历史原型。要开启宪法与宪政的互动之门,就必须强化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并使宪法成为真正的"法"。  相似文献   

7.
宪法变迁是立宪主义国家面临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时的制度供给手段,是社会事实与规范系统相互调适后的制度表达。近代以来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宪法变迁与中央政府变革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四对函变关系,并呈现出"合法"变迁的总特征。这些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实现宪法规范和社会事实之间的适应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八二宪法"提升了公民权利的宪政地位,初步摆正了执政党在国家宪制中的地位,体现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但在司法独立、权力制衡、违宪审查等原则与制度的规定上,在公民基本权利的列举上,特别是在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上显得不足。今后应该继续完善宪法,履行宪法,推进政治改革,建设宪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对国家的认识和规范,不同时期的"国家"宪政学说导致了不同的国家职能及宪法规范特色,与传统西方国家宪法以限制"国家"之宪法规范建构不同,我国宪法对"国家"赋予了更多积极作为的义务,直接规范"国家"的条款及其内容形成了中国宪法的特色,这在回应现当代宪政国家的基本职能扩展的同时,也为国家权力懈怠和恣意留下了一定空间,从宪政法治国家的建设来看,中国宪法"国家"规范在现有体系上尚需补充相应的限制条款,完善现有不合理条款,从宪法制度上确保国家既积极有为也有不得为、不乱为的边界和约束的宪政国家的建成。  相似文献   

10.
宪法移植与宪政困境——以中国宪政百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宪政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及中国宪法移植的历史教训,进而指出中国在宪法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注重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宪政发展不在于宪法规范的修改,根本在于中国宪政精神的培育和宪政文化的陶冶;不在于人权原则的入宪,而在于社会生活中人权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乃依法治国之精义。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中的"法"以宪法为龙头和核心,依法治国中的"国"立基于以宪法为前提与依据的宪政制度,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据宪法规范国家权力,宪法深深嵌入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 ,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 ;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宪法的功能障碍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宪法存在四大基本功能障碍。导致宪法基本功能障碍的,既有宪政制度内部的原因,也有宪政运行外部社会环境上的原因。本文提出了消解中国宪法功能障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宪政建设的道路上经历了四次宪法修改,并集中钵现在财产权制度方面发生一次次的变革.以财产权在宪法中的演进为视角,对我国宪政实践的进行总结和规律总结,有助于日后宪法制度的完善和法治建设的科学推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政史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历程,宪政发展的道路异常曲折,特别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屡屡遭到巨大的挫折。宪法工具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始终将宪法、宪政制度作为工具而非价值追求是造成中国宪政发展异常命途多舛的重要原因。面对新时期的宪政建设,分析宪法工具主义的产生原因避免陷入宪法工具主义的误区应当做到:坚持依法治国,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培养公民的宪政信念;宪政发展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记者:您是资深法学家,是新中国宪政历程的见证人之一,在欢庆祖国50华诞之际,我们想跟您探讨一下新中国宪法与宪政的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刘海年:所谓宪政,就是依据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现代文明的宪法对国家进行治理。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使人民享有充分人权。一部好的宪法是宪政的基本条件。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国革命在同反动势力的斗争当中,反映在国家制度问题上,出现了三种宪法,其一是从清末、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这些封建买办阶级的代表,他们原本要独裁统治,不要宪法,不要宪政,…  相似文献   

18.
1954年宪法是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中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产物;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从"过渡期"转为"成型期";她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宪政的基本模式;她的基本精神注入了现行宪法的灵魂;其特点突出、影响久远、宪政意义重大,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宪政思想对近现代的德国影响源远流长,它在公民的基本权力、联邦制度以及设立魏玛共和国民选总统等方面对魏玛宪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说来,魏玛宪法深受美国宪法十条修正案的影响:在魏玛宪法的国京组织结构中,联邦国家被保留下来,而美国宪政因素对国家元首和总统设立制度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德国著名社会学京马克斯·韦怕的主张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考试思想是围绕五权宪法而形成的,其思想主导了文官考试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并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建国实践中被制度化与规范化。借由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阐发,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操作过程,而是一种宪政层面的实践。考察民国时期宪法文本中文官考试规定实施与变迁的过程,可揭示文官考试所遭遇之挫折是宪政意义上的挫折,且这种挫折既源于宪政之不彰,又最终使宪政受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