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2002—2017年股指收益率样本,借助时差进行研究设计,考察中国股市与世界主要股市的动态相关性,进而分析中国股市国际影响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开盘收盘之间存在较长的时差,中国股市对欧美股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前者收盘对后者开盘的影响;中国股市的国际影响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股市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结合历史事件、世界形势等背景分析发现:早年间中国股市国际影响力的变化主要受到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重大事件影响,近年来中国股市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主要是中国经济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股市不断发展壮大等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DCC-MIDAS模型和NARDL模型测度金砖国家股市的动态相关性,并研究不确定性冲击对金砖国家股市联动性的非对称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不确定性冲击都会对金砖国家股市联动性产生非对称影响。VIX指数对金砖国家股市联动性的影响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短期。OVX指数对金砖国家股市联动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且其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金砖国家股市联动性的影响而言,美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较大,其次是中国,其他金砖国家的影响几乎为零。中国应积极发挥自身创新优势与先锋引领作用,以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股市分别于 1 883年、1 91 0年、1 92 1年爆发了三次大的危机 ,其主要原因在于 :中国经济的依附性、投机过盛、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以及金融市场力量薄弱和股票市场自身稚嫩脆弱。中国近代股市危机频繁 ,无论对股票市场还是对社会经济 ,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没有反映中国经济的增长强势。我们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建立中国股市季度收盘指数冲击模型,反映宏观经济、股市扩容、业绩成长、利率变动与股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具有动态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利用模型分析近阶段中国股市,股指波动是多种因素直接冲击的结果,在其它因素相对稳定时,扩容冲击起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确保新股的质量,严格股市的进出机制,找准股市的战略定位,尤其要严格控制扩容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光绪初年,上海股市快速发展,很快进入了高潮,但好景不长,在光绪八年至九年间即爆发了危机。这是上海(也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高潮和危机。有关这次股市的论文已有几篇,本文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述。本文的创新见解主要有:对高潮和危机的过程有更准确、完整的说明;对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的倒闭时间及其原因作出新的分析;总结当时人们对股市危机成因的认识,认为股市投机是发生股市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股市扩张是有利于经济增长还是一个投机泡沫的结果,或者从银行角度对金融深化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单方面考察,却往往忽略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实证分析中国股市、信贷市场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作用,股市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银行信贷增长对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信贷市场和股市并没有表现出预计的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相互联系,提出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接轨应当按照国际贯例,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使我国股市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同时指出,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放开,先间接后直接,先走出后引入,分阶段地渐次推进中国股市的国际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股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解析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宏观经济发展态势明显不同的是,中国股市近两年来迭创新低,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背离已成为某些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的理由。通过从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中国股市的功能定位、指数设计的缺陷、上市公司的结构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政策的多变性、国有股减持和高价增发给市场造成的冲击等方面,来分析这种背离现象的真正原因,通过经济因素和政策的因素的分析,认为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背离更多是由于中国股市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和我国股市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基于小波视角,采用连续小波和离散小波研究方法,并引入最小信息熵准则,从时域-频域层面研究中美股市复杂多变的联动效应,结果表明:中美股市在短期尺度上联动效应较弱,而在长期尺度上联动效应较强;次贷危机期间,中美股市之间存在纯传染;在各个尺度上贸易因素对中美联动效应有着显著影响,而市场传染只能在短期尺度上有显著影响.此研究对于市场监管政策制定、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一系列金融实践活动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目前已经陷入由制度设计失败和政策失误导致的危机之中,必须正视股市危机的现实;发展中国股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反对左的思想和行为的干扰,反对生搬硬套、食洋不化的行为,反对官僚主义对完善股市制度建设和投资人利益的漠视.  相似文献   

11.
简要描述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股市的特点,探讨了股市国际化的内涵,指出我国股市发展必然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制约因素及其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股市虽经历了十来年的发展 ,但证券法规体系不健全、股票现货市场的规模过于狭小、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以及证券知识的缺乏等因素制约着股指期货的开展。如果不顾市场客观条件一味急于开办股指期货交易 ,那么对投资者、交易所、国家的巨大风险就在所难免 ,其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制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理股票期权作为一项激励制度,其效率的发挥需要严格 的外部条件:有效率的股票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以及完善的法律环境等。我国的主板市场目 前尚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主板上市公司应暂缓实施股票期权,而未来的创业板股市基本具 备上述的条件,应当先行,但仍应当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市发展的历程表明 ,中国股市并非西方的自由市场 ,而是受政府操控、为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目标服务的有限自由市场。配合我国经济走出低谷、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的需要及与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对比后可知 ,我国应当而且可以实行一个长期稳步攀升的大牛市政策 ,可以达到以股市上升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为此 ,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加强证券市场管理 ,增加入市资金 ,加强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即将推出"股指期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金 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给中国的证券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投资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 投资者的需要。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引入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势在 必行。本文就开发中国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产权分析为前提,研究了我国股票价格、股票市场发展及制度演变过程.指出,股票是权利的集合体,股票理论价格是股票权力集的价值总和,是权力博弈均衡的结果,而股票交易价格只体现股东权力集价值.其中权力分割、交易和再分配特性决定了股权动态均衡特征、股市起源和制度演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验国际股市对上海股市的影响,选取2000—2011年国际主要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日收盘数据,分别假定模型扰动项服从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或广义误差分布(GED),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值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选择最优的非对称GARCH模型,研究了标准普尔500(SP500)、恒生指数(HIS)、伦敦富时(FTSE)、日经(N225)对上证综指(SSEC)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市场和英国市场对上海市场均存在正向影响,美国市场与上海市场负相关,香港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日本股市对上海股市不存在明显影响。同时发现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存在杠杆效应,利空消息对股市的冲击大于利好消息对股市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为反映我国股市整体状况、克服现有指数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建立统一股价指数。在统一股价指数的建立上,建议采用成份股指数体系,样本股规模定为300只,样本股选取按代表性、规模性、活跃性和绩优性四项标准。选取方法采用主观选样,计算方法采用加权综合法,权数采用流通量,基期定为指数推出前一季度,基期指数定为推出前一季度上证综合指数的平均收盘指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介绍我国股票市场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适应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需要 ,是一国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 ,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都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计划地开放证券市场 ,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将阐述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