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德育的对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德育的过程,更应注重道德的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德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价值澄清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它对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变革的启示在于:高校德育要重视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内在道德冲突的激发,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整合统一,注重道德教育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校德育现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玲  郑有旺 《中南论坛》2007,2(1):44-47,57
本文针对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实效低,德育现实与人们的期望产生巨大的差距等问题,运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改革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做了一些探索,阐述了四点启示:(1)德育内容应该具体和明确;(2)加强具体道德教育课程建设;(3)测评大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定期为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备案;(4)注意采取适当的道德教育策略,有效地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道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为高校德育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塑造网络道德主体、培养网络道德人格、加强网上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抑制作用的因素。高校德育普遍重视道德认知教育,忽视道德情感教育,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移情。借鉴移情的功能理论,高校德育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移情能力,一方面加强体验式道德教育,激发道德动机,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观点采择能力,活化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现实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家重视德育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首要地位;儒家塑造理想人格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原则;儒家众多道德条目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儒家的品德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方法的完善;儒家严明律己道德修养思想有助于搞好学生的自我教育;儒家身教示范思想有助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具体包括转变教育工作者观念、优化生态德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使命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道德水平发展规律的角度 ,探索高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 ,必然崇尚价值多元、思想多样、个性张扬和自主选择等。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 ,一方面要与人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另一方面要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相适应的。从道德品质成长的过程看 ,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并且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道德发展规律看 ,高校都是最适宜对青年学生实行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场所 ,而且 ,社会发展也在呼唤高校实行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高校德育因其在人才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导向与保证、启迪与激励、开发与训练思维、调适与发展等作用。加强高校德育,培养创新人才应树立为人才个体发展服务的意识,改革评优标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德育”与“道德教育”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道德教育在外延和内涵的界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得知,我国目前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大部分都避开道德教育和德育,对其论证,或者对其论证不明确,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试从德与道德的历史与现实角度来对德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儒家德育思想十分丰富。面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借鉴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道德建设上升为治国方略的高度,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学生道德思想,行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高校德育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选择正确的德育模式,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成功实践的重要保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息育人”德育模式,需要在稳定德育基本力量的基础上,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需要加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融会道德认知和内化过程、实现专业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道德实践环节;需要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尤其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关心主题的缺失。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与教师的榜样作用,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与道德关系的建立,并倡导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德育意义对高校道德教育在德育内容、德育形式与德育氛围上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德育之魂:大学生道德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受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日益暴露其弊端。立足于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反思,在道德内化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可选择的尝试,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使其从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19.
历史和社会现实造成大学德育陷入重重误区,人们疾呼道德重构。道德重构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德育反思:道德教育应该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形态,不能在“大德育观”中迷失自我;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实践,使德育研究与道德践行同步;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还须帮助学生领会由幸福感而衍生的道德对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他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