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1世纪初期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仍处于冷战后的重大调整和形成时期 ,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对于未来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冷战后中俄美三国构成了新的大国战略关系 ,国家战略利益成为影响三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它们既有共同利益并开展合作 ,也存在战略利益的竞争和冲突。应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战略 ,中俄相互借重、共同牵制美国成为中俄美关系的重要特征。坚持独立、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冷静、理性地对待和发展中美关系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推动建立多极世界格局和国际新秩序 ,将成为 2 1世纪中国外交的战略性抉择。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1)
冷战结束后,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日本国内涌动着推动国内改革的诉求,并出现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的动向,其终极目标是走上"正常国家"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后,日美两国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解决了同盟一度缺失"敌人"的难题。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在所谓积极发挥国际作用以及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名义下,主动利用日美同盟为自身国家利益服务,不断将日本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向全球范围辐射和投送,这一转型必将对21世纪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总的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格局演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美国虽然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一超多强"结构中的角色在变化;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基调;意识形态斗争进一步弱化.这些新特点印证了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格局演变的新特点,有利于我国提升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也需要我们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是要继续致力于改善中美合作关系;二是要积极推进与其他大国的各类双边、多边合作关系;三是要致力于推进亚太区域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钮维敢 钮维敢,1974年生,安徽定远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演化与国际格局转型研究"(13CKS029).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动基本是在冷战后国际格局转型与当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同盟体系——美国的大西洋同盟和亚太同盟(简称美国两洋同盟)——的互动关系上进行,美国不断加固与优化两洋同盟,利用国际格局中的结构性矛盾,力推国际格局向单极化发展.对此,有必要抓住冷战遗留问题的核心——冷战思维的特性,分析美国两洋同盟与当代国际格局转型的关系.这要求建立判断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准与当今国际格局变化中出现的冷战现象的界定尺度,探析国际格局变化及冷战遗留问题的判断标准与论证逻辑,并考察美国两洋同盟的历史条件与现实支撑.因此,该项目研究有助于认清美国两洋同盟的本质与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经历了摇摆动荡期、稳定调整期和优化发展期,在美国"重返亚太"进程中两洋同盟呈合流之势;而国际格局转型在美国两洋同盟的影响下难以尘埃落定,以至于几起重大国际事件使多极化进程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5.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所决定的。厘清美国国家利益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实质,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规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9,(6):22-29
二战结束后,冷战之初,美国虽然很少对南海争端表态,却将南海视为其"反共"的前沿阵地,坚决反对中国控制南海,并挑战中国的南海政策主张。随着美苏对抗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逐渐回归中立。不过,这种立场是美国为了拉拢中国而被迫形成的相对、模糊的中立。美国在南海逐渐形成的众多"国家利益"也表明其在南海事务上不可能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7.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文化与外交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流地位早已为全球主义所取代,但每逢美国的国际处境恶化或国内问题突出,孤立主义便会抬头.就维护自身利益的目标而言,孤立主义与全球主义其实殊途同归.冷战后尤其是伊战以来,美国人的孤立情绪确实有所上升,但新孤立主义的政策主张更多地反映了某些特殊利益群体的需要,未必代表公众的普遍意愿.美国的世界地位、"国家风格"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放弃全球主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干涉主义是后冷战的产物.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化为美国国家利益实现的新方式--新干涉主义提供了特有的背景.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依存度的增加、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跨国公司发展,构成新干涉的基本历史背景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以美苏两极为中心的国际霸权体制一一冷战体制的崩溃,从而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构筑后冷战时代国际新秩序的关键时期。在构筑未来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为了在新秩序的构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都积极地调整其国家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大国国家战略的调整过程中,日本尤为引人注目,它提出并积极推行旨在构筑国际新秩序过程中实现其成为主导国际新秩序的重要一极的“政治大国”战…  相似文献   

10.
自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为其对华贸易政策设置的优先目标在不断调整.冷战时期经贸关系服务于战略与安全目标,使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冷战后的过渡期中国战略地位的下降和人权问题的凸显使中美经贸关系遭遇最大危机;1994年之后经济利益逐渐占据上风,并使获取贸易和投资利益成为美国在中国"入世"谈判中的主要出发点;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制造的冲击使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从进攻性的出口政治转变为防御性的进口限制.  相似文献   

11.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一种具有较强政策内涵的理论。一旦美国依进攻性现实主义思维行事,则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为此,中国应该转换国家安全战略,加快中国国际身份建构和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还必须发展必要的保护自己战略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安 《中国社会科学》2012,(1):4-26,206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50年代"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毛泽东以国家利益与主权诉求为逻辑原点,以矛盾对立统一论为哲学基石,以冷战时代背景为历史平台,以反对霸权主义为主要外交方略,形成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国际伦理与正义原则、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安全机制与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依存与文化超越等领域形成的理念和原则,是值得我们倍加珍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美国《海事安全国家战略》的解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孙斌 《理论界》2014,(3):169-172
"9.11事件"之后,美国将恐怖主义列为头号威胁并全面调整了它的国家战略。相对于陆上安全和空中安全而言,美国认为海上安全更加脆弱和难以保障。为了确保美国能够安全、有效利用海洋,防范恐怖主义对美国港口、重要海上交通运输线发动袭击,整合联邦、州以及相关私人机构的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美国发表了《海事安全国家战略》。它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从美国"排华法案"看集团利益在国家利益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利益并非给定的常数,从国际层面看,特定国际组织、国家间互动以及国际社会的文化环境对国家利益建构作用明显;从国内层面看,某些国家利益源自国内政治活动。"排华法案"作为美国特定时期国家利益,其实质则是加州工会组织、美国工会联盟以及移民局等特定集团的利益。该案例说明:国家利益可能是集团利益互动的结果,在国家利益的建构过程中,可以将特定的集团利益界定为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美朝双方在安全与战略利益以及目标诉求上存在的尖锐矛盾,最终使朝鲜走上了发展核武器之路.朝鲜拥有核武器不仅违背中国及周边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基本原则,还为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提供了借口,同时也为美国军事打击朝鲜创造了可能性.这对与朝鲜咫尺相邻的中国而言,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中国坚决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并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有关决议,中朝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六方会谈持续进行,承担起了国际社会所期望的负责任的大国重任.毋庸置疑,未来中朝两国还会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16.
张涛华 《兰州学刊》2006,(7):106-108
几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一直成为思想启蒙、政治运动乃至装斗争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浪潮突破了国家边界,侵蚀了国家主权,以本族体为中心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各族体在民族冲突的反思中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抽象理想,已经成为过去,怎样在新时期更好地维护本族体的利益已经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民族主义作为维护本族体利益的思潮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享廷顿基于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局势的重大变化,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他认为:文明将取代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未来的世界冲突将主要是文明间的冲突,这是20世纪40年代坎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又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就“文明冲突论”给我们的启示、世界文明的分类,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国际政治行为的主体问题谈了一点十分粗浅的看法。对“文明冲突论”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期构建我们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李昌新  颜光华 《兰州学刊》2006,75(4):115-117
冷战后,从维护霸权的目的出发,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表现为:以“先发制人”为手段,以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当务之急、强化相对优势并在中长期内遏制挑战者。发动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以及推动所谓“中东改造”是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的现实选择,将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但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利益是一国外交政策的基础。纷纭复杂的外交问题如果以国家利益为焦点便可以理得有条有理,只有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才能解释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厘定,分析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及确立依据,阐述国家利益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