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褒卒年及籍贯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褒是西汉文学发展链条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辞赋家,其卒年与籍贯却是历史上的两个疑团。以往有关王褒卒年的观点主要有神爵元年、五凤三年、甘露元年、甘露三年和甘露四年五种。我们经过详细的历史考辨,结合王褒作品,认为王褒卒年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其卒年范围却可以确定,当在甘露元年夏四月至黄龙元年冬十二月之间。关于王褒籍贯问题,人们大多误认为蜀郡资中人,我们以史实为证,认为王褒是资中人,但是资中在汉宣帝时属犍为郡,犍为郡与蜀郡并列,因此王褒籍贯不是蜀郡,而是蜀地犍为郡。  相似文献   

2.
王褒卒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王褒的主要生平事迹之考证,推断出王褒约卒于汉宣帝甘露四年。  相似文献   

3.
奉常是西汉掌管宗庙礼仪的中央职官,其地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学者在研究西汉奉常,主要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但《汉书·百官公卿表》所反映的大约是西汉中后期的情况,难以证明汉初职官设置的实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的出土为研究汉初的奉常提供了宝贵资料。从《二年律令·秩律》所载来看,汉初奉常与太常的名称变化要比传世文献记载的更为复杂;外乐、太卜、太祝、祠祀等奉常属官的实际情况与传世文献的记载也有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4.
《史记·晋世家》所载与赵衰、栾枝等同在公元前622年去世的"咎季子犯"当为"咎季(子)","(子)犯"盖涉狐偃之字而衍,狐偃卒年当在公元前629-628年间。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和《汉书·扬雄传》的相关记载并不同时,"持《汉书》论"内部也存在分歧和争议。通过分析《汉书·扬雄传》中颜师古一则注释的错误,指出《汉书·扬雄传》并非是录自扬雄《自序》的第一手材料。"持《汉书》论"之外,《文选》李善注所引《七略》中记载的扬雄辞赋作年,与《汉书》的纪和传均有明显不同。目前学界对于《七略》的有关记载采取相对忽视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本文结合汉成帝时郊祀制度变迁的舆论背景、"预先献赋"的文学传统以及扬雄本人"归蜀葬子"的活动,论证《七略》的记载更为合理。扬雄四赋的作年,应该为永始三年(前14)完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绥和元年(前8)完成《长杨赋》。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查《左传》中赵氏家族的活动,甄别《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下宫之难细节的真伪,论证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发生的可能,辨正赵武何时、何年加冠,解析《国语·晋语》赵武"少釁于难"所指何难,《左传》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1年)穆叔"赵武年未盈五十"中"未盈"之义,最终得出《史记》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赵武生于晋景公四年(公元前596年),以及程婴救孤相关记载并非无稽之谈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褒卒年考     
北周作家王褒的卒年,史书之中语焉不详。陈寅恪先生认为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庾信由洛州刺史征还长安,其时王褒已逝,但没有说明具体年份。曹道衡先生则认为:“王褒的卒年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建德三年(574)”。然而,《周书·庾信传》云:“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  相似文献   

8.
"南越侵盗长沙"是西汉高后七年九月(公元前181年9月)发生影响深远的军事、政治事件,波及南越国、长沙国和西汉帝国。本文基于《史记》、《汉书》、《南越五主传及其它七种》和散见于其他史书记载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这一事件做深入考究和辨析,理清了战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经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战果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对《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关于"南越侵盗长沙"的个别记载进行辨析,提出新的观点和补正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旭卒年 ,史无确载。由于对相关资料理解、认识上的分歧 ,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自来颇多异说。我们认为 ,在纠缠于资料而难以确证的情况下 ,考察张旭之仕履经过 ,就成为确定其卒年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李颀的江东之行可知 ,张旭在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年 (735年、736年 )之际结束常熟尉之职而赴京 ,其任左率府长史 ,约在此后不久。约在开元末年 ,而任金吾长史。其天宝五载 (74 6 )退居洛阳时 ,年初逾六旬。由此 ,结合李白《猛虎行》所叙与张旭天宝十五载 (75 6 )三月在溧阳酒楼会晤之事 ,和他《草书歌行》诗中“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们认为 ,张旭卒年应以乾元二年 (75 9)为是。张旭《千文》末“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 ,应是张旭所书。  相似文献   

10.
《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各国户口资料的系年史无明文,但有线索可循。从西域一些国家状况分析,可知《汉书.西域传》中所载西域各国的户口资料应是汉成帝时期的数据,确切的系年应为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或永始三年(前14年)。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约生于公元前325年(周显王44年)——315年(周慎靓王 6年)之间,死于公元前250年(周惠公6年)左右。赵国人,曾一度做过平原君的门客。 他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十四篇,杨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但现在存世的《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中有关公孙龙事迹而成篇之外,其余五  相似文献   

12.
所谓《汉书·叙传》“真本”,并非《汉书》“叙传”部分,而是东汉永平年间班固所上表之过录副本。它在东汉至萧梁的大体成文、流传经过为: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固总结《汉书》诸卷大义等,以表的形式进呈明帝;此后,这篇表经班固或他人整理,收入班固文集或东汉档案文书等资料中,并书写在简牍上;其后,鉴于简牍难以长时间保存等方面原因,有人将该简牍版表转录在纸上,在转抄过程中,由于不明阅读简牍文字顺序,误将篇次“中篇”二字掺入正文中;后来,三辅地区某人,见此纸质版表与《汉书·叙传》内容大致相同,以为其系《汉书·叙传》“真本”;萧梁时,一僧人获得《汉书·叙传》“真本”,并将之从北方带到萧梁宣城,此后“真本”先后为萧琛、萧范、萧统收藏。《汉书·叙传》“真本”所载《汉书》卷数、篇章结构等,对于考索《汉书》的版本、成书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的生卒年,近百年来,许多知名学者精心考证,推断出许多观点。他们的依据资料基本相同,生年依据是《青楼集序》《录鬼簿》,卒年依据是[双调·大德歌]。观点虽不尽相同,但绝大数观点有一共同点:关汉卿是由金入元之人,活了八十多岁,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我今以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为据,进行考证,断定关汉卿卒于大德八年(1304)春以后不远。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但有关他的生卒年至今尚无定论。《旧唐书·王维传》只载王维卒年:“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新唐书·王维传》云“(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旧说拟王维生卒年为699—759年,当是取《旧唐书》所载王维卒年(759),又取《新唐书》所记王维享年六十一之说,逆推至699而成。清人赵殿成《王右丞年谱》则定王维生卒为701—761年,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均从赵说。然考之史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马政     
西汉马政,重要的记载,见于《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史记·平准书》云:“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又云:“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又云:  相似文献   

16.
文翁二题     
有关西汉循吏、教育家文翁籍里和生卒年等生平基本问题异说较多。据《汉书》所载,文翁的籍里应当定为安徽庐江。文翁生年下限基本可定,而卒年则无从考察。安徽舒城发现的《文氏宗谱》中有关文翁生卒的记载基本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刘志杰 《社区》2014,(17):43-43
圣旨,作为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无论措辞还是格式,都是严肃而生硬的。可是,在如此严谨的“红头文件”中,偏偏出现了一个另类:这道特殊的圣旨有着谜一样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动容的儿女情长。《汉书》记载: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询突然颁发了一道令人莫名其妙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把它找回来呢?  相似文献   

18.
《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壹)》中,《楚居》是一篇很另类的文献。共14支简,原无篇题。主要叙述自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23位楚公楚王的居处迁徙,内容与《世本》之《居篇》很相类,故定名为《楚居》。应该说,这个定名是有一定依据的。《世本》15篇,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春秋类,是先秦时期重要史籍之一。陈梦家先生据《世本》述及赵王迁事,并称为今王迁,认为是战国末赵人所作;成书于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9.
许浑卒年辨     
本文对谭优学先生所定许浑卒年提出质疑。谭先生以许浑《陵阳春日寄汝洛旧游》、《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二诗为大中十一、十二年间所作,笔者详考诗意及唱酬对象,定此二诗分别作于开成四年前后和大中八年。再据顾陶《唐诗类选》成书时间及序中所记之确证,断许浑于大中八年卒子郢州刺史任上。  相似文献   

20.
一、扬雄及其《法言》、《太玄》 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生于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公元18年(王莽天凤五年),是两汉著名古文经学家、辞赋家、语言学家。 据《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他家境清贫,“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但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泰然处之。在成帝时,他已年过四十,才由车骑将军王音推荐,任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世未晋升官职。王莽称帝后,扬雄曾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因事被迫自杀,未死;后病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