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诱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  相似文献   

2.
路翎的工业题材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40年代初,他以煤矿生活为背景,描绘了“黑色子孙”苦难深重、躁动不安的灵魂;解放初期,他描绘了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的精神风采。路翎的创作贯通着执著的现实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3.
论郑板桥的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板桥“适天”“全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欣赏自然美,也不排斥时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畸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却又兼容司空图的韵味说;在书画方面,他主张脱尽时习;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的作品。他在评论别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从审美的意义上说,这种“乱”,实际就是“活”。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市民力量和市民意识又一次抬头的重要时期,他和同时期的曹雪芹、戴震们一起,不同程度地要求个性解放,表现了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作品,多把恋爱当副笔,这是作家自己和评论界都认可的事实。但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评论界却分析不够,笔者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老舍作品这一特点的成因,与他的初恋有关。封建家长制断送了老舍的初恋;初恋的失败使他认识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酷,帮他确立了创作的启蒙主旨;为此,老舍不准爱情情节自由流动,而把恋爱当成副笔。在自身初恋问题上,老舍固守着“命该如此”的信条,而使初恋失败,这种失之平凡的处理,也使其创作思想失之平凡。在妇女及婚恋问题上,老舍的眼光偏于保守,表现的是保守的男性趣味;对两性关系的肤浅观察,限制了他创作切入性爱的深度,使他把与两性、婚恋有关的恋爱当副笔。老舍把恋爱当副笔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他坚持写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不敢”写自己不熟悉的恋爱题材;初恋失败的感情痛苦,也使他“不敢”摸恋爱题材的禁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明戏剧宗师的汤显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临川四梦》这份瑰丽的文学遗产,他的一些戏剧理论也是弥足宝贵的,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汤显祖大声疾呼“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其剧作中沤歌了活泼泼的“真情”,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汤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勉强创作,“世总为情”,而”情生诗歌”;他尤其注重作品的内容:“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蔑视形式的外在束缚;他还清醒地看到了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大胆自觉地以“情”抗“理”。因此汤显祖的戏剧观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先锋作家余华对于现实的关注和理解,突破了常规世界对于“现实”的束缚,他赋予“现实”一种新的内涵。在80年代的创作中,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冷漠地对暴力和死亡进行精确的叙述,构造出“自我世界”中的现实一种;90年代创作的变化,使作家由一个“局外人”转变为现实世界的介入者,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透过现实的险恶、苦难,从平凡人类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中,发现生活的坚韧。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田汉在中国现代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田汉是中国现代歌词的第一个伟大的综合者,他把现代歌词从“蜕变、崛起阶段”推向“创立、拓展阶段”;他以创作的实绩和社会影响,使歌词这一艺术形式迅速得到承认,并由此奠定了歌词的文体地位;在体式的建构中,他又突出歌的个性特征,使歌词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青年散文家刘鸿伙的作品入手,分析其创作的个性和价值。“田园情结”是刘鸿伏创作的触发点和动力;城乡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双重文化背景。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悟、山水解读,以及创作个性,无不受这一文化背景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观闻 《北京纪事》2015,(9):102-103
如今,罗永年先生正值创作高峰,终日醉心书画,乐此不疲。观其法书,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典雅隽永,颇具米芾、文征明、赵孟和“二王”遗风;赏其画作,神形兼备、淡雅宁静、趣韵无穷,线条中彰显用笔之凝练与沉健。但罗永年其实更愿意别人称他为“诗人”,他将古典的儒道精神反映为现实生活的关照,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古体诗,读之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是辛勤耕耘的刘斐收获的一年,他创作的系列珠宝作品频繁与各类高级别的大奖“亲密接触”:以中国彩色淡水珍珠为创作基调的宝石项链“水之彩”在世界顶尖级国际珠宝设计大赛之一的、著名的瑞士“巴赛尔国际珠宝设计大赛”中获得十佳设计奖;名为“雨”、“闪电”的手镯在英国珠宝协会对全英国教育质量的评估考察中,一举夺得“最佳精工艺奖”和“最佳钻石运用奖”。2002年,刘斐的成功还在继续演绎,他创作的系列作品在英国、挪威、德国等国家的珠宝艺术展览中频繁亮相!而早在2000年12月,留学仅一年的刘斐创作设计的、名为“欢乐…  相似文献   

11.
《垃圾堆》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特里克·怀特在短篇小说《垃圾堆》中 ,通过多视角、多时空以及多种心理描述等现代派手法揭示传统的创作主题 ,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 ,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在当下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哈利.波特》市场化、现代化的运作手法,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而且小说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我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然随着女权主义批评的兴起,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日益受到关注,但相比而言,批评家的目光大多集中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而对于女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重视不够.事实上,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曾经历过一个艺术的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除了如今已众所周知的凌叔华、萧红、张爱玲等外,还有民国时期主要以短篇小说见长的沉樱、罗淑、罗洪与梅娘等.虽然她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但沉樱的"没事找事"、罗淑的以细节体现世态炎凉、罗洪的以对话表现性格以及梅娘对视点的运用等,不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同样也为整个现代中国小说艺术走向成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本文结合语文课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探讨了文学作品成为美育主要手段的心理依据,并结合青少年在美育过程中审美认知的心理过程,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素材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影响很深,但其重大缺陷是将文学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也偏离了西方美学和文学研究传统的精华。维科是“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的“新科学”所关注的正是文学中思想的独特性。巴赫金认为,文学中思想的形式和类型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清楚”,还是空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内涵就是思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文学中的源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思潮类型研究和创作类型研究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创作类型研究往往成为文学思潮识别的前提和基础 ,有助于具体文学思潮的发现。但是二者在性质、外延及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不能没有自觉的区别。尤其是分类原则的确定 ,不可照搬创作类型的划分标准 ,不能只适用于创作类型和创作思潮 ,还要适用于包括理论、批评和接受等领域在内的文学活动整体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因此 ,分类原则应尽可能往文学思潮类型最高层次的范畴进行抽象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同步”这一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对欧洲文学发展规律的套用。把“人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个性、人的个性的解放、个人意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等,就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批优秀作品排除在外。把作家人性自由的表达和感情的浓烈度作为衡量作品艺术力量的标准,认为人性的发展制约美感的发展,都经不起中国文学实践的检验,理论上也站不住脚。中国文学发展有其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从翻译主体角度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文三变     
文学本体观念的更新导致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而影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乃至题材、体制、风格以及批评理论的演变,从而完成文学理论范畴的系统转换,并最终影响文学创作时代风尚的变迁。唐代文学本体观念由“原道”、“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唐代散文创作风尚的变迁,非常经典地展现了文学革命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