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的战略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力量推动。而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及科技创新产业化会影响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的前进步伐。从资源协同角度,分析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师生、企业家与产业资本联合创业新型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起步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发展战略的新要求.现代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新发展阶段对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战略性现代服务系统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网络化设施和运行服务基础支撑,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供先导性服务组织和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引领.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9,(4):101-1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厘清这一联系及实质,首先要重点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三大产业"(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以及"三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解决好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优化,要素市场与报酬机制,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产方式,经济政策和各项经济法律法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关系。其次要重点分析新时代民生在"六种因素",即劳动就业、人民收入、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扶贫脱贫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最后借助构建复杂的网络模型,在划分大板块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三大产业"与"三类关系"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A";新时代民生"六种因素"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B";"复杂网络A"与"复杂网络B"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C"。  相似文献   

4.
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党中央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部署。优化西部经济结构 ,为其经济增长创造强有力的内部支撑 ,是新形势下加快西部发展 ,缩小东西部差距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领会和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中的结构调整方针是正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一 西部开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部署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 ,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 ,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应对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到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阐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内涵,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意义,指出在产业体系、分配体系、区域发展、技术创新、政策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迫在眉睫,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的相关建议,即完善顶层设计,筑牢保障支撑,从经济体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着手,强化运行环节,以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体体现为:(1)在生产环节,从源头和全过程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2)在分配环节,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市场来左右交换与分配;(3)在交换环节,加快谋划构建"通道+枢纽+网络"流通格局,促进资源交换的绿色低碳循环高效;(4)在消费环节,多渠道、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强大并富有韧劲的"双循环"新格局,是我国"十四五"及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笔者侧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建设,基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透过近年来国际贸易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本质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总结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探讨新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尤其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展现了新的思路与新的亮点.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一是进一步站到我国发展全局的高度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科学的战略定位;二是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完整勾划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思路;三是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国战略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新时代强国战略具有鲜明的全面性、现实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领导力量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强国建设成功的关键;从方法上来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资源上来看,人才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从外部条件上来看,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强国建设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约束。基于对我国新时期发展阶段转变与攻关期的时代特征的科学研判,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了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明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纲领和路线图,为新时期"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提供了根本依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判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于提高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发掘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农民获得感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通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境保障,努力实现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结果均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城乡协调、区际交互、产业关联、文化冲突、秩序重构等多重内涵,是涵盖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等多维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全面振兴,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政策顶层设计、转变发展理念、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方面开展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藉此,江西农业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处、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编辑部、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承办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并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农业厅等部门的支持。论坛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托城乡共融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外乡村治理与城乡协调发展实践,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农村农业发展新思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出发,不断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大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力度,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顶层设计维度对农村扶贫工作进行了战略规划。精准扶贫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与完善我国扶贫治理体系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当前,我国学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其内涵特征、实施困境、问题成因、对策路径、经验启示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石。在未来的研究中,学界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精准扶贫的价值定位、内涵指向、视角转换、系统优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只有不断推动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才能深入推动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随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和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入新阶段,需要提出更高目标任务,推进更多实质性举措,形成更加有效的评价方式; 要实现世界上巨大规模人口的共同富裕,需要以更大的经济体量规模为依托,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设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 从量到质再到量与质统一的转变反映了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量的合理增长为质的有效提升夯实基础,质的有效提升为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动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本身亦即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由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传统政府体制的束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偏弱,现阶段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必须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我国,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是共生的。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因而,片区扶贫攻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从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完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战略选择,为该地区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商贸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商业文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业文化是商业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商业文化建设直接关乎商业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应受到极大地重视。企业应弘扬商业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服务为先的企业精神,诚信兴商。培养爱岗敬业的员工团队和知识型管理团队,也是企业持续经营、创新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扶贫开发也进入了“精准扶贫”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生态扶贫就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推进生态扶贫必须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培育生态产业、完善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同时,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和贫困户参与的新型合作关系。要把对生态贫困的主体性、情境性、中介性等要素的干预作为有效推进生态扶贫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报告的最大特点是创新性,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贯穿十九大报告通篇的"纲"和"魂";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主要有八大理论创新:一是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二是首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是首次提出了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四是首次对伟大工程的历史坐标与战略地位做了精准定位;五是首次提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四个力";六是首次提出适应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的"八大执政本领";七是从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维度,首次提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八是首次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这些创新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军事管理创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论断,军队管理内涵大大拓展,对军队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指出决策部署能力、落实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是军队领导干部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应着力加以提高和增强。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全国两会将“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排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章采用1979年至2017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小波相关、连续小波变换、小波偏相干、小波重相干等)研究了我国外资直接投资、可再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这四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指出了四个变量间的联系随着频率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尽管四个变量在时域上并不存在一致性的联系,但在频域上存在明显的小波相干性,以及较强的超前和滞后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支持了外资直接投资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观点。研究还表明,从中长期来看,外资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环境恶化有加剧作用,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战略高度应对环境恶化的可能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