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两部文学作品,以历史档案的视角进行跨界解读,不仅获得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进程中“乡村中国”和农民(农民工)群体的深刻认识,带来档案与文学互文可读的阅读参照和跨界研究的应用可能,也为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及认识“口述历史”等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青年学者梁鸿已成为当代中国新乡土文学写作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2010年以《中国在梁庄》一书一炮打响,一路拿下“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等五项大奖。此书不仅在文学界掀起波澜,在经济学、社会学界也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3.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近年"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虽前者偏重于学者访谈、后者有强烈的小说叙事意图,其历史叙事呈现出不同的立场和效果,但从本质来说,皆秉持良知与责任直面中国农村的精神溃败和现实自杀问题,以社会学叙事方法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现代性进程之殇。从这一角度而言,"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对文学责任的重新寻找,对文学精神再次体认的过程。同时,俯就现实与权利规训下的价值迷失、作家对文学话语建构历史合法性的过于自信也造成了文本叙事中的过度介入问题,进而显现出非虚构写作在当下因工具理性主义遮蔽文本叙事艺术所展现的写作缺失。  相似文献   

4.
马建辉 《云梦学刊》2013,(3):93-95,100
底层文学思潮和非虚构思潮是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两种主要类型。底层文学在创作与批评上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评论家,也有一批代表性作品和评论文章,这些特点表明底层文学已经形成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思潮。非虚构思潮则是由于报告文学创作在21世纪出现了一个创作与研究的热潮,以非虚构命名的写作也在创作、批评和理论上成为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5.
小说创作与名誉权侵害刘尔明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叙述描写,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艺术想象、典型化是其主要创作特点。小说分类众说纷纭,但依据“是否虚构”把小说分为两类——小说与“非虚构小说”,为司法界与文学界...  相似文献   

6.
姜汉西 《天府新论》2020,(4):143-149
非虚构写作在当代文坛被讨论,并且成为文学批评与创作领域的热点,是作家、读者和现代传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目前学界对非虚构写作这样一种新的文学实践还存在诸多争议,透过争议进入文学作品本身,我们会发现非虚构写作都内蕴着相似的逻辑规律,即从问题意识切入到实现对正义精神的最终追求,问题意识和正义精神构成了我们理解非虚构作品的两个重要维度,也凸显出非虚构写作中的层次结构。其中,梁鸿和乔叶在对乡土世界的非虚构叙述中,同样凸显出了这样的一条逻辑规律,从她们的作品里我们也看到了非虚构写作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8.
一从197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妇女主任》起,李宽定的创作生涯几乎与被习惯地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同步,走过了漫长的十年。十年间他写了七八十万字的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轻易便能理清李宽定创作生涯的脉络,从最初用形象演绎政治观念、政治概念,对生活作浮光掠影的表现到逐渐有意识地在一定题材领域里锐意发掘;从人对生活、社会、政  相似文献   

9.
作为神话人物的孙悟空,其“家乡”当然也就是虚构的神话世界。离开了神话世界,讨论所谓孙悟空的“家乡”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伪问题。我们应当从文化学、文学创作的意义上追溯孙悟空的原型及其环境的变迁,从而在深刻而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展示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成的文化学基础、创作机制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凡属叙事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一个与真实的世界判然有别的“虚构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文学叙述(下称叙述)看成是构建“虚构的世界”的一个过程。当前,“虚构的世界”作为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已经引起了哲学、语言、逻辑和文学等方面人士的关注,将这个对象引入叙述理论研究,或许能深化我们对叙述乃至文学的认识。比如说吧,文艺真实论是文艺学中一个大课题,如果从“虚构的世界”入手探讨,可望从正面剖开问题,得到较为切实的讨论结果,或者至少可避免越讨论离题越远的局面。鉴于“虚构的世界”这  相似文献   

11.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九章 《学术探索》2011,(1):137-140
李渔小说以其“无声戏”理论为指导,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在清初小说作家中独领风骚。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洪治纲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118-126+158
在践行“求真行动”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一直追求“事真”、“情真”和“理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传达“理真”的叙事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和复杂。它常常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由作者充当叙事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事件的“见证人”,并始终置身于叙事现场,灵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心之思。同时,它还充分调动当事人的言说功能,集纳不同当事人的内心看法和认知,在多维度的聚焦中不断激活读者内心的认同感。为了进一步强化“理真”的叙事效果,非虚构作者还广泛征引有关文献资料,在准专业化的分析中充实并印证自己的观念。非虚构写作的这种叙事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中国文学的“载道”传统,并回应了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重要关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体研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与诗性文化,以及文体意识的自觉密不可分.文章还进而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认为文体研究不能静止地停留于研究文献、体制和创作风格,而要在保持我国文体论精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体学的观念和方法,并从“内”与“外”,“常”与“变”,“体”与“用”的多重关系中把握文体的内涵、特征和演变,从而将文体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呈现出异常焦虑和匆忙的状态。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中国电视人不畏艰难,依然做出自己独特的新的探索,创造了众多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栏目、节目,包括虚构类节目、非虚构类节目以及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节目等。除了中国电视人主观努力之外,客观上还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复杂的动因。十年的探索和成绩必将为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叙事身份研究迅速升温,成为叙事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保罗·利科的叙事身份观出发,试图界定叙事身份的三个基本内涵,即身份的叙事、叙述身份和被叙述的身份。在叙事身份这一话题上,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谁的叙事?谁的身份?从总体层面上来说,答案是人类的叙事和人类的身份。在人类学意义上,人类被称为“叙事人”或“讲故事的动物”,叙事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智慧物种。从具体层面上来说,叙事之于人类身份的建构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自我”身份,这在非虚构性质的传记叙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种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辨识或认同了“自我”身份,这在虚构性质的小说叙事中较为常见;还有一种是“我”在讲述关于“我”但又不是“我”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亦真亦假的“自我”身份,这在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的“自小说”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 :“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的确如此 ,作为史学和文学结合体的传记文学 ,其生命力在于严格的历史真实性 ,所写的人物和所写的主要事件必须是实有的 ,不允许夸张和虚构。但笔者认为 ,在尊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 ,依据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 ,进行严密地推理 ,传记文学创作中的个别细节的虚构应该是允许的。本文试从当前学术界对“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的看法、传记文学创作中存在虚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对待“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看,《聊斋志异》在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同和叙事的寓意等四个方面体现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搜罗散落在《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可以窥见蒲松龄吁唏感慨、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十年,以粉碎“四人帮”为起点,走过从复苏到兴旺,从僵化到创新的艰辛探索的历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关键性的十年。文艺界对新时期文学十年的研讨,对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全面估量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加深艺术真理的认识,导引文学新潮,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世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生活经验不同,理论视角不同,对十年文学总体评价就存在三种说法:一是辉煌论,认为是百年来成绩辉煌的十年,影响和作用可与五四运动相比较;二是关键论,认为是历史转折时期关键性的十年,是“五四”以来再次开放的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话语的背后是“道”。话语表述是一种思想展示给人们的最直接方面,通过话语表述的变化,可以揭示其变化的关键点,深入领悟其背后的“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话语表述上出现诸多变化,本文只就其中十个主要变化,即从提出“两个务必”到强调“三个务必”,从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到特别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提出“一个行”到强调“两个行”,从“十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方面成就”,从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到对“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内涵及其实质展开阐述,从“看家本领、智慧滋养”到“把握好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现代化对中国的冲击”到“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从在“经济领域”谈新发展理念到从“规律性认识”讲新发展理念,从提出“大有大的难处”到强调“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所达到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