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马静  刘金林 《民族学刊》2021,12(11):28-36, 123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当前,我国已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切实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任务。在基于语言的交际工具、文化载体以及人力资本属性三个层面论证语言治理融入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结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语言治理的成功实践,从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社区干部“双语”能力的培育、社区“多语和谐”语言环境的营造等三个方面提出语言治理融入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治理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口头传统理论先驱洛德生在《故事的歌手》中把由艺人自己将自述的文本用书面形式写下来的文本确定为“自撰口述文本”,《格萨尔》的伏藏文本即可以列入此类文本范畴。但是,丹增扎巴的《格萨尔》故事文本又与一般意义上的伏藏文本不尽相同,他把佛教伏藏中的“智态化”(藏语称气吖帑)伏藏传承方式纳入到其创作中,演绎成为史诗文本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成为神授、掘藏、圆光等传承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格萨尔》叙事类型和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濒危与消亡是当今世界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针对语言濒危的严峻形式,西方语言哲学思想中的“意义观”、“语言观”和“人文观”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的西藏之梦由来已久,时间已无从追寻,但原因可以肯定是“神奇”二字。藏民离太阳最近,离神最近,他们生活在地球的最后一片净土上。他们的阳光、蓝天、雪山和宁静的海子,他们的喇嘛庙、玛尼堆和朝圣路上虔诚的信徒,还有雄壮的牦牛,还有青春的卓玛,一切的一切,令我长久地心驰。当然,作为饮食主义的实践者,垂涎之处,还有他们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专程去西藏旅游,对于没钱没时间的吾辈,无疑是奢侈的。但机缘神授,一次去云南的公差,竟美美地圆了我纯正的藏家酥油茶之梦。今年11月,我到云南剑川出差。公事完毕,我的老朋友宋原总…  相似文献   

6.
在《格萨尔》学领域研究说唱艺人是重要的课题。世界绝大多数著名史诗已成固定文本,没有传唱艺人,而藏族史诗《格萨尔》仍以活的形态被艺人传唱,这一切应归功于神奇的说唱艺人。因此,挖掘、发现、调查和研究说唱艺人是抢救、整理《格萨尔》的重要环节。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探访艺人,首次研究《格萨尔》少年说唱艺人斯达多吉,并分析该艺人的说唱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Crow 《民族论坛》2004,(4):12-12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巫傩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至今存有三百余各个时期的傩面具。据有关专家考证,大部分傩面具可以上溯到明清乃至唐宋。傩神面具是民间艺术家创造的结晶,是神和敬仰者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萍乡傩面具造型工艺有简有繁,有细有粗,大都是凭借艺人们的想像力和造型功力刻制而成。其造型程式:劈圆木为二,在相应的部分刻出三穴,先脸后盔,熟练的艺人,几刀就能透出匠心。傩神分敬神和耍神。敬神细致工整,耍神粗犷简练,皆意态自然、似笑非笑,怪异而不狰狞。在对傩神面具长期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  相似文献   

8.
语言态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可对语言使用者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依据实地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重点从主观民族心理、客观社会心理、开放的民族意识等方面分析彝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的成因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石琳 《民族学刊》2020,11(1):112-118, 14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进入内地城市成为必然,面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多元化的语言公共服务已成为内地城市语言生活中的特殊需求。通过对成都市“民族互嵌式示范社区”浆洗街洗面桥社区藏民族语言使用、语言需求、语言能力、语言维护等方面情况的调查,提出内地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策略,应在全面调查城市少数民族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通用语言文字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普及率,增设重要服务窗口的民族语言服务功能,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组建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志愿者机构,培育城市少数民族语言服务的规范化市场,从而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读报,看吴虹飞采访记《周有光:105岁从世界看中国》*.内引周先生谈话,前辈言近而旨远、语朴且真诚,闪烁着智慧的光泽;年高不迂,盛名却虚怀若谷.可令某些食而不化惯常昏话不断的前沿“超人”者;年高资深习善柔便佞类“大家”者参照反省.敞刊宗旨.企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略尽绵薄.意会心谋,目往神授.故借周老之光,叙办刊之意.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西藏英文翻译采用汉语拼音Xizang取代Tibet,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西藏作为地名的真实含义,符合国家地名翻译的规范标准,获得国际上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抵制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提出“大藏区”分裂祖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3.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4.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5.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8.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9.
释“息”     
本文主要就几本工具书中的"息"的解释进行了分类,得出一共有两个"息"字:一个是基本义为"呼吸",并由此引申出"蕃滋"、"子女"、"利息"等诸义的"息";一个是表示古方国名和娃的"息",它们是同音字,并且指出这种同音关系是一种偶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息"与"媳"、"熄"、"癔"、"螅"、"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山戎"考略     
"山戎"的称谓,是和中华民族的"崇山"习俗相关联.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自古至今都传流着这一浓郁的民族习俗.所以"山戎"一词,是对古代中国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北方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