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的“涉身性”特征决定了转喻研究必然已涉及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但观察之下发现,无论是基于结构主义的“指称论”,还是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扩展”理论,都只是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对应,而较少考虑到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通过对转喻的本质性特征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转喻意向性解释的三原则,并进而建构了一个转喻的意向性解释框架来对同一本体为何会产生不同喻体的问题加以说明。研究表明,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决定本体以何种语言形式(喻体)进行表达的是认知主体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它产生于认知科学从非涉身心智观向涉身心智观的深刻哲学转变之中。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念,语言范畴和结构源于人的感知一运动经验和身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在方法论层面,认知语言学主张在认知、文化及语言使用的具体完整性之中解释语言的共性,为充分刻画语言的人文维度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科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正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的新阶段,其中一个趋势是对认知的研究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概括,建立心智哲学。20世纪的第一哲学是语言哲学,21世纪的第一哲学则是心智哲学。心智哲学不再将语言活动看做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把语言活动看做心智活动的反映,心智活动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之一,它具有如下的潜能:既能为认知以外的语言理论做出贡献,又能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做出贡献。在坚持认知语言学首先是语言学的前提下,紧跟认知科学理论范式的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有意识地自觉地使认知语言学部分地承担起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和心智研究做出贡献,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可能的一种趋势,并可能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创新的内在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开启了人类继生物进化、文化进化之后崭新的技术进化之路,促进了人与技术的弥合与统一.人工智能可以发挥辅助和增强功能,但无法完全取代具身化和社会化的人类智能.“认知”层面的单维界定将智能简化为特定的理性认知,“心智”层面的多维界定引入“主观”的经验、意识、情感等因素对智能予以审视.以心智哲学为基础,从社会视角透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人类智能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虽在结果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性,但从过程上看却不尽然;人类智能具有情感性,是心与身、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融合统一;人类智能具有意向性,能够超出自身活动本身与外物或外事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从心智哲学意向性角度看,隐喻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是诗歌隐喻的灵魂。译者主体性在诗歌隐喻翻译中是必要且合理的。基于心智的意向性为诗歌隐喻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视角,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认知过程。然而词义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某些因素而丧失其原有范畴特征,经历非范畴化的过程。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相似文献   

9.
意向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的行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委婉语的生成基于意向性,是话语主体在意向性的关指下,以心理随附性为导向,根据意向内容(即本体)和意向态度选择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物语言学是目前国际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Steven Pinker提出“语言本能”的观点,认为人类语言具有生物学属性,语言官能是一个为了满足交际需求、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适应性系统。人类语言自身是大脑中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类的语法基因中并具有遗传性。Pinker的观点得到了遗传学证据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证明,语言学研究必然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的语言研究能更好地回答语言知识是如何构建、习得、使用、进化的,并最终为揭示心智/大脑的本质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语言表现。隐喻是话语现象。其语篇性表现为衔接与连贯、信息性、目的性等因素。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基础;隐喻的信息性蕴涵其目的性,同时受到目的性的影响;目的性实现语篇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2.
“虚静”说在本体论视域下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虚静自显为一种具有主客相通性质的本体存在;其次,虚静因审美主体明晰的精神指向性而具有一种意向性特征;最后,意向客体在虚静中超越有限的在场之物,并借助意向性想象在精神上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英语的WORD和汉语的"字"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应的现象,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英语词缀与汉语偏旁的相似性。研究发现英语词缀和汉语偏旁都具有范畴化功能,是认知范畴化作用于不同语言文字的结果,不同语言文字在构造上所体现的相似性反应了人类认知的普遍性。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抽象概念"词语"的中英跨文化语料,采用Lakoff的认知体验哲学观点,考察了"词语是食物/饮品"和"词语是物体"等10种概念隐喻.揭示了人类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繁复和以具体喻抽象的隐喻思维模式.并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词语"概念的隐喻延伸及其范畴化,给出了"词语"的认知模型和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刑法理论的文化思维虽有所不同,但东西方犯罪构成体系大体相同,从刑法保障人权机能的本源来看,刑事归责的最终归宿均应是“责任主义”。在对行为人进行责难或否定性评价时,考虑违法性认识这一主观要素,是责任主义确保刑法保障人权机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符合责任主义保障人权不受肆意侵犯的根本宗旨。虽然违法性认识或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暂无确切地位,但为了更好地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我国犯罪体系也有必要引进违法性认识这一犯罪构成要素。在德日刑法中,违法性认识是独立的责任要素,是故意犯或过失犯必须同时具备的。结合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容,把其归入我国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要深入研究集体意向性,必须先回答四个问题:“意向性”为何物?意向性为什么可以是“集体”的?集体意向性有何种神经生理学基础?“集体意向性”为何重要?意向性是心灵借以指向、涉及或关于其自身以外的事物或事态的结构性特征;关于集体意向性的分析必须摆脱笛卡儿“我思”的幽灵,走出个体主义和还原性的分析,而坚持一种非还原性的整体主义;人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集体意向性的存在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自我、语言、规范、制度性事实都必须通过集体意向性而产生,没有集体意向性就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从原型理论看一词多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一词多义表现出原型性结构、家族相似性、范畴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在多义词语义范畴中,原型常见于分裂,产生次原型。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错误与犯罪相关联的情况下,就构成了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问题.对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的认识应该根据意图行为、刑事责任等要素来进行,围绕意图行为来确定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我国刑法对事实认识错误应采取一般规定和列举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辨析内向感知与外向感知的含义与特点,再论证脑有感知能力并且是感知的主体,由此提出心理现象为脑的内向感知之内容的观点.而后结合意向性分析得出客观事物为脑的外向感知之意向对象的结论.这是一个看待心身关系的优越视角,可化解相关的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