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2.
语言认知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认知是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共同课题。哲学上的客观主义、经验主义以及体验哲学极大地影响了语言认知研究。对语言认知的理解也从语言符号独立于身体,发展到语言符号通过认知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直至体验哲学所倡导的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与隐喻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0年,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L&J)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1987年,莱柯夫进一步论述了概念的体验基础和思维的隐喻性特征.1999年,L&J再次合作,将其长期以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抽象,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现在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不但构成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而且也构成了区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础.他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大量的自然语言材料,有助于语言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具有观测性和验证性,语料库发展需要人们的内省和语言学理论支撑.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思维具有隐喻性.功能语言学认为,交际和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强调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交往、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相似重合处较多,均承认体验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只是研究角度不同:认知语言学探寻人们的心理感知、认知推理,重视心理因素;功能语言学重视社会功能,强调语言意义是一套社会潜势功能.在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借助语料库,分析研究词汇语法层面的语言现象,挖掘语言学现象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山寨X"新词的诞生,是认知主体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过程。伴随着"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山寨"由词汇地位降格为一个构词语素。"山寨X"构式的多产性与"山寨"语素语义的差异性缘于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相似文献   

7.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主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体验哲学认为,空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对空间的认知直接来自人类对空间的体验。因此,正是基于此,本文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英汉语料来探讨空间隐喻的体验性。空间隐喻具有体验性,它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隐喻体验性的多维阐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隐喻体验性是语言范式转变到认知语言学后对隐喻本质的全新认识,体验性是隐喻的根本属性.隐喻体验性是建构于体验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此外,隐喻的跨域映射具有体验性,隐喻产生理解的基础跨域相似性也是基于身体、心理和认知体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隐喻不是任意的,具有体验性,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时角度,"亲"的用法可大致区分为古代单音节词"亲_1"、构词语素"亲_2"和单音节称呼语"亲_3"三种。"亲_1"到"亲_2"和"亲_2"到"亲_3"语言演变过程分别是语素化与去语素化。语素化与去语素化符合人们对"亲"认识的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类指句基于认知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主观体验,对一类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概括性描述。结合体验哲学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类指句的体验哲学基础及认知理据进行研究发现:(1)类指思维具有体验性、无意识性和转喻性;(2)类指句的认知推理主要体现在“类”与“例”之间的转喻映射关系,可将类指句分为“类代例”“例代类”“类代例和例代类叠加”三种转喻模型;(3)类指句中反例的存在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从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类指句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尝试,意义在于为指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和思维隐喻观,从词汇、句子、语篇层面分析了汉语语言中基于身体体验的拟人化和拟物化语言现象,揭示了拟人化和拟物化背后的体验互动和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2.
具身性是人类实践性地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具身哲学最为核心的原则,维吾尔谚语是维吾尔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与外部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因此,身体、大脑、感觉运动系统等构成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的身体基础,物理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的环境基础,思维是构成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的心理基础。基于此,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构建的过程包括:第一,维吾尔隐喻谚语喻义的产生并非单域产物,而是跨域双向映射构建过程;第二,维吾尔隐喻性谚语中范畴并非封闭的,其喻义构建是再范畴化过程;第三,维吾尔隐喻性谚语喻义的产生是四空间整合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体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语言中,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个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通过分析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情感隐喻,说明了情感隐喻的体验性,这也成为体验哲学更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世界观主要研究语言与思维(即认知)、与现实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论述语言在世界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当前,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四种基本观点:(1)反映现实论;(2)认知假说论;(3)语言决定论;(4)语言思维二元论.前三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单向论述的倾向,且这四种观点都没能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来.为此我们提出了语言世界观多元论,认为现实、认知、语言和文化这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多元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框架中提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的决定关系;语言影响认知,认知影响现实的影响关系.笔者近年来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重点论述了语言体验性,一方面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作了理论铺垫,另一方面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也为语言体验性提供了证实.  相似文献   

17.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这样的一条规律:由近及远、由人体到非人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即人类心智形成过程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西双版纳傣语具有极其丰富的人体隐喻化词汇,这些词汇不仅质朴、直观、活泼,形象地再现出傣语绚丽多姿的文化及其耐人寻味的蕴涵,而且还具体地表现出傣族独特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项假设为中心内容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心智哲学的热门理论: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言观是一种"形式"和"功能"对立的语言观。受此影响,语言习得观往往侧重其中一个方面,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语言习得观,强调语言规则来自于语言使用,认为语言"形式"和"功能"不可分离并且统一在人的认知体验中。文章基于对"用法"的语言习得观进行的梳理,从语言的"理据性"、构式的作用、频率和学习效率的关系以及隐喻性思维等方面,分析了基于"用法"的语言习得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诗化哲学"的回归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此转向的"学理"原因之一是基于诗化语言特有的隐喻性.庄子哲学的特质亦在于其隐喻性,此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的"诗性回归"有着会通之处.其通约性主要表现为哲学与隐喻的关联、隐喻与真理的交汇以及隐喻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或许可以说,"诗性哲学"的回归凸显了深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