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主要成员存在着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要应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和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类型有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其原因主要为:网络环境的开放虚拟、行为主体的道德偏差、高校德育的薄弱滞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有加强网络法制、深化网络德育、引导主体自律。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时期,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逐渐增多。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大环境、高校扩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效性、网络行为失范四个方面探究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预防和矫治大学生行为失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大学生沟通、互传信息的常用手段,但在切实感受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来杜绝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主力军,他们的网络失范行为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带来的危害也更大。如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其健康积极发展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及传统德育方式的不足,主张通过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们享用到了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等负面问题。对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主体行为的监管和规范,全方位、多渠道构建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的机制与体系。  相似文献   

7.
网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病毒、黑客、垃圾邮件以及网络侵权、犯罪等失范现象。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网络社会的行为规制不能照搬现实社会中的规则,用以维系现实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约束、制度监督和法律制裁等各种机制,在网络社会中遭遇到严重困难。阐述网络社会的特点及其行为特征,从表现形式和发生原因的维度考察网络社会行为失范的现象,分析网络社会行为失范法律规制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社会行为秩序的法律重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课题。当前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道德失范现象凸显。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及成因进行深度剖析,希望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与“数字化生存”方式结伴而生,主要表现在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交友心理失衡、崇拜黑客、沉溺游戏、学术伦理丧失等方面。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商业网站利欲驱动等是其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大学生自身应养成良好网络道德,培养高尚的人操守,教育部门应担负起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职责,同时,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互联网行业自身也要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民主性、隐匿性、随意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论坛、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以此来达到情感沟通、发泄、解惑等目的。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及社会时代背景关系,多数大学生的伦理意识比较薄弱,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极易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言语和行为上的伦理失范,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当个体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疏导时,群体的极化效应往往容易造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形成群体性的伦理失范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视角下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失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青少年越轨行为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社会呈现出明显的青少年社会失范状态。本文从社会化的视角,通过对转型期内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和同龄群体等社会化主体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加以分析,对当前我国转型期内青少年社会失范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任危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社会学中"信任结构"的概念,可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源于"传统社会"的教师权威的流失和人际信任的式微,二是源于"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的失范和教学内容的脱节。"人格信任"的高校校园和"系统信任"的现代社会两个维度的相互融合,是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在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当前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德育要将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纳入其视野,引导青少年拒绝网络沉溺,协调虚实生存;帮助青少年减少网络失范,把握正确道德方向;引导青少年的网络社交,推动健康人际交往;指导青少年的网络参与,引导意见的合理表达;帮助青少年降低角色冲突,促进自我同一.  相似文献   

14.
新型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出现了多元化、广泛化、互动化等特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带给人们极大的表达言论自由。新媒体是公共危机的一把双刃剑,既能消弭公共危机,也能引发公共危机。当下中国公共危机频发,凸显出危机中媒体的深刻影响以及媒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马航失联事件是一起典型并具有国际性的公共事件,招致了全球媒体高度关注,而从马航失联到失踪的媒体信息报导,却模糊了人们的客观判断。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的表现,启示政府对媒体沟通与管理策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消除了妨碍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因素等,同时也带来诸如人际信任危机、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交往失范等负面影响。为此,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互联网方式表达的“顾客抱怨”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指顾客对不合格服务的一种批评和指责,而且还包括顾客对现有服务的想法、意见和建议。携程网是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代表,在“顾客抱怨”处理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会员制加强了网站与顾客之间的:联系,顾客评价板块为顾客提供了评价平台,在线客服的全天候服务满足了顾客的实时需求。但其所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顾客评价的可信度不高,网站对顾客评价缺乏快速响应,顾客意见反馈的渠道太少。有鉴于此,今后要着力采取如下应对策略:对参与评价的顾客进行资质分级并建立可信度高的分级会员制,进一步完善顾客评价系统,相关板块提供Email地址以加强网络联系等。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危机应急处置是公共事件信息信任危机要应对的一个新课题。处于信息互动双方的地方政府和民众在公共事件信息互动上的信任不足,会衍生出次生危机,影响到目前全社会的信任建立,故应和公共事件一起,作为危机加以治理。公共事件官民双方的信息互动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信任危机的产生源于官民双方在信息的发布与接受上背离了良性互动的契合点。利用均衡对等性原理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当事各方的信任来自价值(特别是非价值意义上)的“对等”,而对等又产生于平衡的体系中。一旦对等丧失,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信任就会失去,但各方都有修复信任体系的愿望和可能。因此,要治理公共事件官民信息互动信任危机,须以“将心换心”式的对等为伦理方向,以区分不同主体的责任为策略,以纠正当下有碍对等信任伦理努力的不当行为为途径,通过官民分治和共同配合,达到地方政府和民众重归公共事件信息良性互动的契合点进而重建信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呈现出模糊、多元化等特点,对高校政治信仰培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注重传统的信仰教育形式外,更应该主动出击,利用好网络阵地。高校要积极拓展信仰教育网络空间,"两课"教师不断增强网络信仰教育的针对性,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介创新工作方法 ,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吸引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大学生政治信仰立体培育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失范行为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而出现,分析和界定网络传播失范行为首先应该关注并研究什么样的网络传播行为是规范的,即正当的、公平的、合理的、有益的、无害的、合法的,什么样的网络传播行为是不规范的,即不正当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无益的、有害的、违法的、犯罪的。分析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概念、定义,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认定与判断标准,探讨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分类以及网络传播失范行为的具体情境适用问题,对于学界研究网络传播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主体弱化”而受教育者则“主体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日益“平等化”,所以在网络语境下,应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而其关键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引导教育客体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