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尽管数量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物也涵盖了多个领域和阶层,而那些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各色小人物更是哈代短篇小说的亮点,他们性格各异,经历也不尽相同,生活在威赛克斯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演绎着他们简单而又曲折,平淡而又精彩的人生。本文就以这些小人物的悲喜人生为分析的对象,从四个方面探讨哈代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追求人生理想。但遭逢乱世.致使其命运坎坷多难,他那强烈的悲愁愤懑之情由是生发,并终其一生。这是诗人生活面貌最为客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人有时也是自私、虚荣并且贪图享受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自私的同时又伤害了他人或国家。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去争名夺利,不要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迷失方向,不要在纸醉金迷中失去自我。这是人生的基本准则。融入社会生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走出社会生活,能正确地看待世界,看清人生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是相当不易的。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景仰。他品尝了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顺利的艰辛,但他…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5.
任芳文 《老友》2012,(1):51-51
有人说,人到了老年,生活往往是冷清而寂寥的。然而,班显鸿老人虽已八十有五,迈进了耄耋之年,却因爱诗写诗而使晚年生活更精彩。他说,因为有诗相伴,他感觉自己的人生犹如旭日东升,刚刚开始。他对诗的创作欲望愈来愈强烈,诗兴勃发时,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7.
任何优秀作家的创作动力几乎都来自于他的生活,而作家的创作风格又与他的生活情景、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苏青以她平凡而特殊的人生阅历感悟着她的生活,创作着她的作品。虽然显得平淡、显得琐碎,但当你把自己也置身于她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时,你会发现你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市井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词作家,他的词不仅表现出情景理多重融合,仪态横生而又浑然一体,而且更深层次地叙写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感悟,赋予词作丰富的人生意蕴。苏词的人生意蕴突出表现在摆脱困厄、消解悲愁、挑战命运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对人生有限性、虚幻性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化解。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他们的生活道路往往是坎坷的,命运常常是悲凉的,北宋文学巨匠苏轼尤其如此。在苏轼40多年的任宦生涯中,曾经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长期的流徙生活,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经受了深重的身心磨难,特别是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在他黄州时期的生活时,便发现这位曾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并不象有些学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味的寻求超越,沉醉人生,而是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痛苦,经受着极度的“出世”与“处世”的起伏和纠缠。本文则以苏轼黄州的生活经历为参照,来论述他这一时期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论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是一位有独特创造性的小说家。他把自己对人生与文学的探索,与“母亲——人民”这一母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真诚地表现人民,表现人生。他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文化层次上审视生活,通过表现一代人,表现一个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命运是千差万别的。命运是由必然性、偶然性和主观因素所决定的,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接受命运和改变命运的人生又一次选择,教师应正确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命运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以洪战辉同学为榜样,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由于贬谪时期生活困窘、经济困难,因而苏轼以躬耕接济。而艰苦的贬谪生活也使苏轼心仪于虽处穷困但能够清洁自守的陶渊明,并进一步从他的身上汲取了独立自由、躬耕自守的高洁品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为旷达洒脱。通过亲身的躬耕体验,加之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使苏轼认识到了适量劳动的养生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苏轼才能更好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各家精华。  相似文献   

13.
<正> 豫西南有个南阳盆地。早已投身军戎的周大新,这几年一头扎在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上,为这块牵连着他生命脐带的盆地故土讴歌和痛苦,因而构成了他南阳盆地系列小说的二重意指:既讴歌盆地人为改变命运与生存环境不懈斗争的倔强精神,又悲叹盆地人文化心理中渗透着的巨大的历史惰性,这就是盆地人本想挣脱命运的链条而又偏偏形成的命运的圆环。作为一名执着的现实主义作家。周大新对民族精神文化现象的描写无疑是从客观生活出发的。盆地人的拼搏,往往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却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这种悲剧性的封闭式的命运循环给作者情感上带来了巨大痛苦,而作者又因了这点迷失  相似文献   

14.
张养浩生活在残酷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元代,经历了坎坷的仕途风险,使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忧患意识。其中有对社会政治的忧患,对人民疾苦的忧患及对人生命运和宦途险恶的忧患,表现出他作品很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15.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严肃思考人的命运和执着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是五四初期从事新文学运动的进步作家共同肩负的神圣使命。在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队伍中,许地山以卓然独立的风姿蜚声文坛,“反映了当时第三种对于人生的态度”许地山一生写就近三十篇的中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以写人物命运为主,虽各各  相似文献   

17.
一条暗藏在《卡斯特桥市长》中的线索是信念,即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一整套价值体系。作者正是依靠这种信念的内在动力,来展开人物思想活动,描写人物行为,控制着叙事的发展。这种信念的支配力量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的叙事上。顺应这一标准的人物,其命运便是好的、善终的,而背离这一体系的人,其命运便是多遭不幸的。而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叙事上。在主人公亨察尔的身上,体现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和违背这一矛盾的存在形式,但最终他的信念战胜了他的弱点,他在生活的磨难中完成了对这种人的信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魏金枝是“五四”第一代作家,“五四”时期是他思想的激进时期,也是他人生的转型时期.在浙江一师这个新文化熔炉中,经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魏金枝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传播“五四”新文化,进行思想启蒙,并积极宣传和参加工人运动.这时期,他由一个追求个人生活改善的知识青年转换成了一个思想激进、勇猛和关注大众命运的战士.这成为他人生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饥者     
饥者独自走在大街的角落,默默忍受心灵饥饿。他多么希望有一块面包,但并不是施舍所得,他对施舍不屑,施舍会戳伤他的人格,彩虹也会失去应有的颜色。他的眼里有一层灰膜。闪着智慧的光泽。面对漫漫冰冷的长夜,他躲进了柴草垛,品尝人生的苦涩,也许这就是选择,不食嗟来之食也要活,生活的火还没有熄灭,他依旧会燃自我,为世界谱写更壮丽的诗歌。2005年4月创作思源我一直认为古往今来有这种人,可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我还愿为他写诗,因为这种人是我学习的榜样。饥者$黑龙江省青冈县第六中学二年十班@卢晓庆  相似文献   

20.
李锐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一直是围绕"从个人出发去追问普遍的人类困境"这一命题而展开,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尽展示与言说的背后正包含着对于人生命运无常的追问。从李锐小说所展示的人类生存困境入手,重点考察了从《厚土》到《银城故事》这一时期的创作,梳理了李锐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而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命运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