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宪政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种需要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生活样态。多元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是宽容,完政的文化底蕴恰恰在于宽容与妥协,由此和谐社会与宪政文明达致了内在的契合。利益衡量的宪政机制为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着可靠的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宪政层面上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的建立及其功效的真正发挥。和谐社会与宪政秩序的建构都必须以成熟的完政文化和社会精神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宪政应有的宽容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现政治宽容理念的宪政制度应当做如下努力:首先,宪法文本的淡意识形态化,以进一步提高国民对现行宪法的可接受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体现宽容理念的选举、政党与议会制度等常规宪政机制,以培养政治认同、瓦解社会离心力,消解政治冲突;再次,完善财税制度。全国人大应控制税收立法权,各级人大应切实监督同级政府的预算决算;此外,创设宪法诉讼制度。强化宪法的实践品格与自治品格,为宪法进入实际政治生活领域打开方便之门、提供宽容平台。  相似文献   

3.
论宪政与宽容-- 以自由主义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作为一种"人为"的制度始终应是"为人"的,应是以"人"本身的权利和自由为依归的,宪政是自由主义文库中的基本范畴。在自由与宪政之间,宽容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价值,宽容是宪政产生与存续的前提,宪政是宽容的机制和宽容的准则,宪政与宽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政治宽容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自由主义的重要价值,政治宽容经历了从运用权力的审慎理性、包容异端的个人美德、谋求和平共存的权宜之计,向保障权利的政治伦理和宪政体制,在差异中寻求共识的政治程序的演变过程。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语境中,政治宽容是包容他者的个人心态,是多元共存的社会状态,是法治下的自由秩序。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人类法治进化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样态。它是一项价值目标,也是一种事实状态。作为一种“实践的”法治理性,宪政秩序内蕴着“谦抑的”道德品质,意涵着人们对社会演进规律的科学认识,外显为“多元和宽容的”、“现实而不保守的”、“动态稳定的”秩序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生长,必然经历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融、稳定性与适应性相契合、阶段性与长期性相衔接的进步过程。相关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探究,亟须回归宪政的中国语境,立足于既定的体制和国情,尊重中国的史情与民情,在实践中探索,在稳定中渐进。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诚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追求,但一个社会欲求和谐必须具备基本的美德——公正、有序和宽容。这些美德是和谐社会理性人本的表征,而基本权利以其突出的宪政地位和特殊的双重属性成为培育社会美德所必须尊重和保障的首要权利。  相似文献   

7.
多元利益之间的平衡是宪政的基本原则,缺乏这种平衡性,宪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自辛亥革命走向民主共和的近百年宪政却从来没有实现这种平衡,最终导致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其实,多元性是宪政平衡的基础,宪法是宪政平衡性的表现,议会和政党政治是宪政平衡的保障,宪政的平衡性以价值中立的程序为中介。总结西方和我国民国初年宪政平衡性的经验教训,对今天协调多元利益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逐步走向宪政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宽容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宽容要求道德主体应有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衡量道德态度和行为是否属于道德宽容的重要标准;要求道德主体应当遵循不干涉他人正当自由的原则和尊重犯错误的权利、价值差异性、人格尊严、自由的权利,以实现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资产阶级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是在资产阶级宪法基础上构建的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国家形式。法治是民主宪政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生成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而且是对法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及其生成的理念。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起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及其监督体系 ;应当是一个坚持依法执政、廉洁、高效、民主、法治的国家形式 ;应当是一个严格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并相互制约的法治国家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司法改革 ,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宪政视角下的民族法制 ,反映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制度不仅体现国家治理对于基层社会利益的尊重,而且体现国家成长进程中对于基层社会成员自主判断能力的尊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宪政内容,闪烁着宪政主义的智慧光芒,它能够加快中国宪政建设的速度和降低宪政实践的成本。基层的治理变革不仅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它立足于农村现实的社会背景,将宪政的理念、精神、价值和机理导入农村基层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建构农村基层的宪政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的宪政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民主形式,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社会基本权利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形态,产生于宪政之中,作用于宪法规范之外,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宪政的要求。公民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宪政的发展,宪政的发展亦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基础。社会基本权利起于人民主权思想,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指导下形成国家之义务,最终追求实现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了古典宪政理论与现代宪政理论的演进过程,并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古典宪政注重调整国家内部权力来进行宪政治理,而现代宪政立足于多元社会参与来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动态平衡,重构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台湾的建构与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肯定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青少年次文化既属于文化的一环,则理应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其实,青少年次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开展非常重要。透过在次文化团体中的归属感,青少年获得其自我认同的重要能量,并形成个人的人格。台湾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应把尊重火星文为代表的次文化作为落实多元文化的起始点,台湾对火星文次文化要坚持中立性原则和宽容原则,以引导的方式去面对火星文这个青少年次文化,真正尊重和宽容青少年的次文化,才能落实多元文化社会的宽容诫命,以实现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的政治正义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反映。罗尔斯所致力于达成的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于现代多元民主社会的最基本政治正义原则,寻求在现代多元民主社会条件下建立最起码的社会政治正义秩序。罗尔斯的政治正义思想对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政思想的价值范畴、寻找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基础,提供了真理式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革新自治制度。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人类政治智慧发明中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价值理念,也是最有利于进行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制度设计。从宪政视野考究刑事程序法治得知:法治、人权与宪政这些人类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及其所蕴涵的价值与精神应当融入到刑事程序等具体的程序规范和制度设计与建构之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同时刑事程序法治是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一环,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只有在宪政制度与体制日趋完善的环境下,刑事程序才能真正走向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多元主义的宽容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多元主义是一种针对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情境为克服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偏见和歧视而强调不同文化独特性的事实或政策.文化多元主义分为描述性文化多元主义和规范性文化多元主义两个层次.文化多元主义阵营内部有薄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厚的文化多元主义两种观念.虽然文化多元主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它也遭遇了困境.宽容困境印是其一:文化多元主义以宽容为前提,但是却不能保证真正的宽容.宽容困境主要是源于文化多元主义所采纳的狭隘的宽容概念和宽容边界的误置.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不折腾"的通俗表达体现了重要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多元民主社会下政治宽容与政治共赢思维,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体现了执政党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体现了执政党执政自觉和执政理性的日益加强."不折腾"的政治思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宪政体制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和普适性;宪政体制的社会基础是抽象的和无差别的个体社会成员;因此,人民的阶级表象和归属不应当在宪法规范中固化;只有把人民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完全平等的公民个体的集合概念来看待,重塑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打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夯实宪政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持久和责任的象征”。同时,宪法是宪政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历史传统、社会斗争、阶级地位和时代理念的结合。宪政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人权是宪政保护的恒久追求和应有之义,通过研究欧美宪政实践和人权理念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人权的宪法保护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借鉴和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