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宽容伴随着宗教而来,也带来了宪法和宪政的诞生。宽容是宪政的前提,无宽容即无宪政。因而宽容应当是宪政的理念。当今世界已成为价值多元的社会,而多元社会更需要宽容。在完善宪政体制的过程中,应当彰显宽容理念。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诚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追求,但一个社会欲求和谐必须具备基本的美德——公正、有序和宽容。这些美德是和谐社会理性人本的表征,而基本权利以其突出的宪政地位和特殊的双重属性成为培育社会美德所必须尊重和保障的首要权利。  相似文献   

3.
论宪政与宽容-- 以自由主义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作为一种"人为"的制度始终应是"为人"的,应是以"人"本身的权利和自由为依归的,宪政是自由主义文库中的基本范畴。在自由与宪政之间,宽容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价值,宽容是宪政产生与存续的前提,宪政是宽容的机制和宽容的准则,宪政与宽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宪政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是与民主、法治相统一的。我国宪政的现状与特征。根源于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和现实政治与法律地位状况。因此,从我国完政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应选择符合实际的宪政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思考总是基于完美主义认识,从而对社会的多元化利益一直耿耿于怀.这种思考方向终于在19世纪末霍布豪斯以利益冲突为背景提出社会和谐理论后发生了变化.和谐社会必须以承认多元化利益为前提,建立充分的利益表达机制,并进而在后一步的利益分配中充分发挥多元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功能,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利益分配目的.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和谐社会以法律文化为其思想基础与文化资源。和谐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需要以宪政的基本立法原则来确立。诚实信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信用基础。在和谐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行政法所调整的政府与公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10.
中产阶层的法律行为方式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之上,以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为整体目标,以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配置、人际利益关系协调整合为核心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等自由为价值依归的社会秩序状态。和谐社会在形式方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主体行为的规范性、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等。其实质方面意味着社会利益的公平合理配置和整合,社会利益冲突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和机制得以公平合理的解决,进而实现多元社会利益动态综合平衡。中产阶层的法律行为方式具有理性化、讲平等、重诚信、守法度等特点,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缓和与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宪法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法治和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在宪法学视野下,防范国家权力滥用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根本理念,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用宪法保障特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政治信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合法性基础,而政治生态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生态的建构有赖于政治信任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重大而繁杂的事业,从法理视域看,宪法和法律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调节器。和谐社会的建构主要依赖宪法法律协调四种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和谐;市民社会的和谐;个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维度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才可能具备坚实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族经济权利的证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权利学说的理论扒梳是经济法学研究绕不过的问题,无论在逻辑、立法、还是现实层面,经济权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权利形态。民族经济权利包括民族经济平等权、民族经济自治权和民族经济扶助权,具有集体人权、发展权和宪赋人权的性质,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民主法治、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实现,体现社会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是各领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人既是物质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政治的存在和思想的存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促使人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宪法是以人为本,积极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宪法。它不仅是人道的,更是科学的。为了理解和保持这种宪法的科学性,有必要以经济分析手段解读宪法。经济分析表明,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制定和遵守宪法,更需要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在具体条件下妥当地理解和实施宪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往往是社会发展的转折点。这时,社会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对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加以干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另一种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加剧,并引发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停滞。"拉美陷阱"是后一种模式的典型。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通过主动、自觉地超越"拉美现象",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而超越"拉美陷阱"最重要的途径是民主和法治建设。在当代,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宪政建设。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实质是一个关系场,这个关系场是属人的关系场,也是处于社会情境中的关系场,是由实践形成的关系场。这个关系场是以人为点,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关系积聚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是越来越丰富和越来越和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