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各高校共同肩负着为内蒙古地区各行各业培养蒙汉双语人才的重任.进入新世纪之后,在高校受到社会市场化与高校扩大招生影响之时,内蒙古各高校没有适时地进行研究和改革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现行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蒙汉双语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下滑.针对于此,本文从高校自身的角度,对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的高校内部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蒙汉"双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重点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现代文学》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求提高高校蒙汉"双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蒙汉学生的取样测试,认为文化背景因素是影响蒙汉学生智力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对蒙汉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智力是影响蒙汉学生学业成绩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蒙汉学生的性别、年龄因素与智力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留降级学生人数在各高校呈现逐年递增之势.对留降级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内蒙古某高校蒙古语授课留降级学生的特征及成因,提出了几点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师双语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双语教学的成败。文章融合调查、观察等研究手段,以呼和浩特城区三所蒙古族幼儿园为调查对象,从"蒙汉"双语教学目标、双语教学内容、双语教学方法、双语教案编写等方面分析了幼儿"蒙汉"双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宏观层面的国家双语教育政策与微观层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语言的选择行为结合起来,探讨现代化进程中蒙汉双语教育的地方实践及其困境。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双语教育的地方实践难以协调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现实情境下的教育语言选择是两者之间的权衡与妥协。我们不能将双语教育在地方实践中的偏差归因于市场经济本身,也不能将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完全寄托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本身。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拓宽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并因地制宜的推行双语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文学(蒙授)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自1988年率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该专业以来,经过26年的发展历程,在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开创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该专业以民族地区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为特色,一方面解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层蒙古族中学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汉语教师,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诸多少数民族人才,发展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了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加强了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蒙语授课生的英语教学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一要排除"双语"的干扰和迁移;二要选编教材;三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字并存,法律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了“以少数民族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文”的授课形式,基本形成了从少数民族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的双语教学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必要保障,建议要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上组织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因材施教;国家在资金、师资上给予倾斜,按照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分类指导,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13日,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浙江宁波举行.<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蒙汉双语卷获得"山花奖"殊荣,列民间文学作品奖首位.  相似文献   

11.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本,感物入心、及物归心、物感物觉是民心相通的根据。情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各民族情感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心相通离不开语言互通,少数民族在学好自己母语的同时,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做到"两全其美",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的地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来自"满天星斗"的文明源流,辨析和研究这种包容、交融、互联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处理好民族事务,解决好民族问题,政治道路、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是关键,新中国创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确保"政通族和"的重中之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3.
陈桂 《民族论坛》2012,(4):110-112
我国民族院校的博物馆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完整系统的"民族院校博物馆"管理理论及体系还远未确立。因此,探讨我国民族院校博物馆的管理问题就成了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本文尝试在这一领域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清廷对西藏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问题,分析研究了驻藏大臣的设立与财务审核管理、爵位与俸禄、赏赐与罚没、台站支出、赈灾支出、铸币管理、管理贸易和矿业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说明财政对清廷在西藏的行政管理及施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廖杨  杨志群  张木明 《民族学刊》2021,12(1):73-82, 92
2019年至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和持久的防疫、抗疫、战疫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下辐射汇聚,形成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聚合力、凝聚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在这场防疫、抗疫、战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健康和美世界的实践中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强音,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特征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合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国民经济学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端,需要进行改革.应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构建新的教学策略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世纪,广西民族学院要抓住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形成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8.
就证明某个待证事实而言,证据客观真实性证明力应划分为个别证据的证明力和一组证据的综合证明力两个不同的层次.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同层次的证明力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具有不同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处理好系统内部发展主体的关系,即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和受教成人群体的关系,才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成人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关照成人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共同体而言,要素重叠、纽带联结、功能依存是其形成与维持的基础所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定语境之中,这三者分别对应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华民族的互嵌性及中华民族的共生性。在要素重叠层面发掘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纽带联结层面发掘中华民族的互嵌性,在功能依存层面发掘中华民族的共生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