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相似文献   

2.
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要素。它对于园境营造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实用和虚用两个层面分析“石”在中国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造景功能、美感特征、审美意蕴及其对意境生成的具体作用,可得出如下结论:石包含了最典型的“道”的自然特性,人们通过对“石”的审美观照,达成人、物、道的融和统一,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的意象描绘 ,如 :明月、高楼、秋千、芳草等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 ,内蕴是丰富深刻的 ,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 ,即将诗人之情投入自然之景 ,使自然之景融会诗人之情 ,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 ,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象”字已衍生为蕴意丰厚的思维范畴。人类的思维过程无不与“象”相关。“象”是事物外型的概括与组合,有法式或效法之意,表征或象征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与“象”有关,抽象思维没有完全脱离形象,形象思维也包含有抽象。“象”在思维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从物的形象到观念的形象——观物取象;从观念的形象到观念分析——观念抽象;从形象分析到形象综合——综合具象;从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类比想象;从现实的形象到理想的形象——构造意象;从意象到外化的形象——物化显象。“象”字意义的演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蕴意是文化创造的凝结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审美范畴。在创作过程中,境是感发作者的客观生活,象是作者之意与客观之境心物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物态化为文本意象。在接受过程中,直观性、整体性、空白性是文本意象应具有的质素,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物我合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超越意象达到回味无穷的心灵之境。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言、象、境经历了实境──心象──实象──心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在张载的哲学逻辑中,“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万物是“气”在“聚散”过程中所表现的暂时形态。“聚散”是广义的“生成”,“动”与“静”、“化”与“变”、“神”与“神化”等都是 “聚散”的范畴。“气之聚散”诠释了审美关系的生成,人通过“变化气质”成为审美主体,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而生则聚而有象”,审美客体便当下生成。张载“气之聚散”思想为美学思考的生成视野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切入,论述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忽略的文境解读问题:一是教学中切实把握文境与诗境不同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深层揭示文体的营构规律;二是文境是由情与景、意和象契合构成的一种立体的多层审美空间,文境解读必须坚持整化分析和立体探究;三是文境的内部构造系统是有序的,可以分析的,文境解读不可只限于“神会”,而应当着力探寻文境内部营造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9.
“寂”作为东方哲学与美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畴,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都有重要意涵。日常语境中,中文与日文汉字均以“寂”表示寂寥、寂寞、孤寂等义。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哲学话语中的“寂“多表现本体义或描述本体之状态;而在日本思想的语境中,“寂”则多为一种审美之境——既是一种雅致、闲适的意趣,又具有虚、淡、幽、古等审美意境,是排遣人心与人情参与而呈现的物的本然之姿。究其缘由,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较早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人为天地万物之心;而与此相对,日本则产生了以神道为代表的泛神信仰,将人融寄于万物的自然神性中,而非重视道德的振扬与修养。于是导致了“寂”这一中日共用的哲学词汇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向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内含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 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气象-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相似文献   

11.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解和把握意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须抓住其作为美学范畴最简明之规定———“境生于象外”[1]。意境乃是“象”与“象外”聚合融汇相浃化为一体而生发出来的一种召唤性结构,它在创造主体与欣赏主体双向审美体验的交流中,直趋生命的本真之思与终极感悟。意境呈现出以天合天的直接同一性与创作理论和接受理论视野融合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取象、象形的准则。“意象”不断丰富其内在规定性和审美想象的精神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最具有标识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和善,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命题,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作为美学命题的真、善、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解决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为“情景合一”,最终体现为艺术的真和善。这种情和景的相融合一,既是创作原则,也是审美鉴赏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与景的相融合一却存在着明显的互制性,即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坚持真情实感与真境真景的统一,以体现真美,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规讽的原则,以体现善美。就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实践而言,这种规讽性的善美往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鉴于此,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也往往受善制约,从而显示了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系统论述了《周易》“意象”、“刚柔”、“蒙养”、“素”、“贲”、“神”、“妙”等范畴的美学特征,以及这些范畴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并从易学意象学关于“物”、“象”、“意”的关系入手,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的整体特征,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  相似文献   

17.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感”的原始义出发,萌生了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进人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后,以心物感应为基础触发了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物”有几种不同含义,体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钟嵘、王夫之、叶燮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感物”揭示出的是中国古代以心物感应为基础的主客关系认识,显示出心物之间“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会知识的传承已经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是一种悟性思维,它通过“立象尽意”等方式,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来“说不可说”、“传不可传”,实际上蕴含了意会知识传承的机制与途径。在“象思维”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立象”、“以言筑象”、“以象筑境”、“境中蓄意”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以象尽意”、“境以扬意”,能更好地实现意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意境范畴中的“境界”概念源自佛家,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主体所处的外在时空;二是主体意识状态。作为时空之境,它不等于“景”而包含“景”。明清人以“景”充“境”并以情景关系论意境,犯了不相称的逻辑错误,无法对意境作出正确界定。文章认为意境是未经充分言说的特定时空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