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春秋时卫国的“州吁之乱”,有史官记述与《诗》学传述两个系统。历代研究者只重史官记述系统,而《诗》学系统的传述完全被忽略。通过对《诗序》与《诗》之研究,得知《诗经·邶风》之《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皆与州吁之乱有关,这些诗篇与《诗序》共同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不仅反映了州吁之乱中后宫妃妾的命运,同时也披露了州吁之败乃庄姜、戴妫预谋的结果,展示了春秋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4个内容:1.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白居易的初恋悲剧和论述了该悲剧是白居易写成《长恨歌》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2.肯定了《长恨歌》是写李杨爱情,并肯定了李杨在史实上存在深厚感情;3.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和杨国忠“终成其乱”,与李杨相爱无直接关系;4.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长恨歌》是持相反立场。历来以《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的主要依据,必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楚辞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七录》起,几乎所有公私书目都为《楚辞》特立一类,其原因有二:1、《楚辞》独特;2、其影响大.从“楚辞学”的角度考察,《楚辞集注》增贾谊二赋,乱了《楚辞》之体.六朝人将《楚辞》当“屈原集”看,故刘勰评价屈原,不仅取证于其作品,亦引宋玉代屈原立言之《招魂》与《九辩》为例.  相似文献   

4.
辛桦 《百姓生活》2014,(9):18-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7月16日全文向社会公布。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取消副部级(不含)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公车改革将在2至3年内完成。据悉,本轮公车改革将涉及约80万辆全国公务用车,一旦全国车改到位,每年将减少行政支出15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5.
江住轩 《金陵瞭望》2011,(14):79-79
按照《南京市“12345”政府服务中心江宁区分中心建设和运行工作实施意见》要求。江宁区住建局于2011年2月14日正式成立“12345”呼叫办理中心。热线工作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通过一些关键性资料的把握,以"乱"为切入点,探讨《关雎》的内在之旨。通过对"乱"的解析、对"乱"在理解《关雎》中的地位,提出一种现代性的解释。一方面文章以早期文论为主要依据,发现"乱"为《关雎》是"四始"之首的原因;另一方面,文章又从"乱"在解析《关雎》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要从一种高度来理解《关雎》。对《关雎》的现代性解读:即《关雎》的现代性在于它的艺术美与民族语境。  相似文献   

7.
“乱”是古代的一个音乐名詞,指較长乐曲中最后的、也往往是使用多种乐器合奏的一个段落。《詩经》里的乐歌具备“乱”段的一定很多,其中有几篇还可以从古文献里找到线索。一、《关雎》的“乱”《論語·泰伯篇》記載孔子的話說:“师摯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摯是魯国的太师(乐官),《关雎》是《詩经》第一篇的篇名。对于孔子这句话,有种种不同的解释,除了望文生训的一些說法之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甲)朱熹說:“乱,乐之卒章也。《史  相似文献   

8.
王石川 《21世纪》2013,(11):55-55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提交《关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建议》,针对老百姓反映较多的公车腐败问题提出了“公车统一标识”、“推进公车改革”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茜 《淮海文汇》2006,(6):43-44
近年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不断膨胀已经成为困扰各级财政的一大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务用车增长快,开支大。事实表明,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迫切需要改进。公车开支极为高昂据《市场报》2005年11月16日《公车改革试点启动,专家质疑货币化别成变相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一部我国空前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三百余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举要历》八十卷(此书已佚),号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①.封建史学家对这部大书推尊很高,宋末元初的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  相似文献   

11.
句容于西汉武帝时置县,已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下文物丰富。本文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颜真卿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句容的旅游品位。颜真卿.唐代重臣,出身名门,七世祖颜之推、五世祖颜师古等皆乃当时大儒、著名学者。书法艺术上的伟大创新,与书圣王羲之并举.颜真卿因封号而后世尊称“鲁公”。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殉国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之乱。而对于颜真卿之墓葬,《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未明确记载,全国目前有多处声称自己为颜墓所在地。  相似文献   

12.
百家观点     
《山西老年》2012,(1):14
公车治理路在何方公车治理将近18年,尽管国家在限制公车上不断地出台措施进行规范,但公车像泥鳅一样,任凭怎么抓,它总能刺溜一下滑出手。与公车数量最密切相关的是公务人员数量以及与之挂钩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在调整敏感而复杂的公权福利上下大决心,那么减少公车数量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和对公务车价格的限制,更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  相似文献   

13.
《熹石经》,见于《后汉书,灵帝纪》,嘉平四年(公元175年)始刻,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刻成后,即树碑文于洛阳太学门前.董卓之乱时,碑文残缺于战火之中;又几经迁徙,碑文复告漫灭;降至唐初,已有十不存一之叹.现原碑皆毁,仅存残石、拓片,我们已不能窥其全貌.但是,石经的镌刻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就是现在其影响也还没有消失.因此对石经携刻的原因、意义等作一小考;恐怕也不无意义,一、石经镌刻的原因镌刻石经是统一经学的需要.汉代自武帝以后,学术思想定于一尊,诸子百家之学已难构成与儒学相抗衡的力量,学派之争的…  相似文献   

14.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安大简"挠我心曲",即扰乱我内心。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挠"所从的"嚣"与古文字"乱"形近,后人误释为"乱",且"挠""乱"义亦相近,于是《毛诗》就写作了"乱"。由此字的释读可见,考释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础的工作。立足出土文献本身,重视传世文献,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出土文献整理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徐弘毅  赵越 《社区》2013,(2):5-5
当书店纷纷比照着SHOPPINGMALL的规模和样式经营的时候.阅读,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置身于那些海纳百川的大型书店,已经再也闻不到纸墨之香.更无法跟随心灵所引仔细揣摩哪一种《悲惨世界》的译本才最精到,因为在那里我们的心不得不是乱的。  相似文献   

16.
《孟子·离娄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之第二个“行”,当训为“言”“说”。此句意为“要依仁义行事,不能只说说而已”。孟子反对的不是“勉强施行仁义”,而是只说不做的“假仁假义”。清华简《厚父》第五简“古天降下民……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与《梁惠王下》引《书》相似,此之“乱(治)下民”即彼之“宠之”,“宠”读为“用”,训为“治”。故赵岐以“宠之”断句,“四方”归下读正确;孙奭、朱熹“宠之四方”断句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公车上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四月初八日)康有为(1858-1927)联合在京会...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乐府诗有“艳”、“趋”、“乱”者,首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说:“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是知乐府诗中,有些诗有“艳”、“趋”或“乱”。下面试就何谓汉魏乐府诗之艳、趋、乱,略抒己见,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广陵妖乱志》(或作《妖乱志》)是记述唐僖宗时,淮南节度使高骄为吕用之等人的“神仙之说”所迷惑的故事.此书的作者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雍文华同志校辑的《罗隐集》,将它收入其中,并在“校辑说明”中断定为罗隐所作.他说:“诸书所载撰者各异,然后蜀何光远所撰《鉴戒录》明载为罗隐讥高骈所作,又以《甲乙集》中《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及《后土庙》等验之,当为罗作无疑.”雍文华同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反对灌输,是赵紫阳同志政治思想工作“改造”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此从理论上进行系统论证的,当推在1989年平暴制乱之后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的韩向前同志的《“灌输原理”质疑》(以下简称《韩文》)为其代表。现对《韩文》提出质疑,对其立论之理由逐一辩证之。《韩文》否认“灌输原理”的第一个理由是:列宁在《怎么办》中的“工人本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