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人才 ,是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倡导留学教育的几个重要人物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魏源 ,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到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 在这里 ,魏源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攻夷”、“款夷”、“制夷” ,而最终目的还是“制夷”。最早实现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 ,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 …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旋律,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它孕育和产生了新的军事思想和海防理论,有力地冲击着陈腐的封建军事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发展战略和积极防御的海防主张。林则徐、魏源就是这种崭新军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次,通过引进西方先进  相似文献   

3.
王建龙 《阴山学刊》2005,18(2):61-64
近代中国救亡思潮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进一步发展到维新派的“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对这一嬗变轨迹作出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合理阐释,对这三种典型救亡思路的内涵和内在演变作出详细的说明,进而对它们的作用和缺陷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5.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 ,“师夷”主要集中于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科技 ,但并不限于“战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还包括先进工业科技的引入、近代工业的建设、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师夷”要求对传统教育内容、科举词章取士制度加以变通 ,并进而延伸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 ,并影响到此后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域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然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 ,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洋务派在近40年的“新政”实践中,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自强”,就得造船制械,就得发展军事工业;要想发展军事工业,就得广辟财源,兴利求富,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此即马建忠所说的:“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洋务派首脑人物们认为,兴利求富不仅具有裕饷开源的意义,且有“分洋商之利”,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意义,李鸿章就说过:“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 “自强——求富”这一近代化模式的实现,必须以封建社会一体化结构的瓦解为前提。当整个社会形态仍处在中世纪时期,政治结构、经济组织以及人们的价值系统仍是传统而非近代之时,急功近利地“求富”便只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从逻辑角度看,李鸿章等人以纾燃眉之急的“求富”虽无过错,但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这种“自强——求富”模式却有悖于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民初政局的风云变幻中,近代省级教育行政机构也经历了从学政、学务处、提学使司、教育司到教育厅的过程,完成了从封建职官到教育厅制的近代转型。省级教育行政机构不断趋于完善,从而有效地发挥了教育行政管理作用,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粱启超的教育哲学包含丰富的内容,德育、体育、美育是当中最重要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粱启超提出的智育缺失、教育宗旨、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梁启超的教育哲学思想是清末民初时代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感,虽说作为改良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顺应了反帝反封建和富国强民的时代潮流,为中国近代教育甚至中国的独立自强指明了道路.时至今日,梁启超的教育哲学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丁日昌是晚清同、光“自强”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办理洋务而著名,尤以其洋务军事活动富于成就,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丁日昌的军事言论和实践与晚清军事近代化密切关联。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考察丁日昌的军事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历史地位。 一 要想有力地抵御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必须以建立近代国防为条件,近代国防又必须以近代军事工业为基础。这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近代官绅对此问题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林则徐  相似文献   

10.
简论魏源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首倡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许多革新内政、富国强兵的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矛盾学说是魏源提出一系列改革思想的主要哲学依据,探讨这一学说,对于我们反思昨天的历史,搞好今天的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一种社会思潮或观念的形成研究 ,只有和其主题词汇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结合起来考察 ,才能更有说服力。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态 ,首先表现为一种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或意识生成、强化的历史进程。本文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从萌生到基本形成 ,也即其主题词的出现、传播、内涵演变的有关历史 ,重在揭示立宪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与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联系 ,并彰显了有关人物的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清末民初的福建教育会社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福建教育会社的产生及其演化的发展脉络,解构了福建教育会社的组织机制,阐述福建教育会对近代福建教育的贡献,并揭示福建教育会社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以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段最为关切,停废科举直接改变了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与仕进渠道,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新式教育的发展,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清末民初以来,桐城知识精英主动为桐城、乃至全国教育转型与发展作出贡献,桐城教育亦经历了阵痛——觉醒——变革的渐变式教育转型与发展脉络,新式教育逐步确立,时人教育理念得到更新。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6.
“天幕”一词源于典故“刘伶天幕”,最初表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以此彰显名士的超脱和旷达。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代指天空和苍穹的涵义。至清末民初时,该词又兼具帐篷、帐房的新涵义。通过梳理清末民初与之相关的各类史志文献,可以发现这种新涵义的产生并非由汉语自身词义发展演变所致,实是近代我国在引入日文文献过程中,直接吸收其明治时期“和制汉语”表记西方外来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考察清末民初的这两次宪政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和体认宪政。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一生有三十多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对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军队的训练、装备等方面的改革起过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谈四点意见,不当之处,请指正。“资取洋人长技”求自强的倡导者当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之后,“天朝”的神话破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观,影响并支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不仅找到了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相互融汇的突破口.而且在这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既冲破了传统夷夏现的围栏,也突破了传统道义论的束缚,使中国近代道器观具有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编纂与近代西方法学词语的引进及发展互为促进,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考证“宪法”一词的翻译史与概念史,有助于揭示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作为近代法律语言的记录者,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是研究近代法律词语形成、翻译与传播的理想脚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