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权力的应然设置,它直接的消极后果就是行政主体的工具化。行政道德的最终目的价值是成就人、塑造人,惟有德性才能实现之,因此,德性培育便成为行政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制度安排与市俗关爱是培育德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试论道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精神的界说而界说道德精神,通过道德的目的而推定道德精神的内容,通过道德精神的内容阐述其意义,从而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的失误是忽略道德精神的培养,强调指出,在我们以后的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把道德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3.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论个体的道德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道德动力应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 ,并从内在道德动力、外在道德动力以及内外道德动力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由物质驱动力和精神驱动力构成 ,个体的外在道德动力由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构成。实现外在道德动力和内在道德动力量与质的整合 ,才能不断增强个体的道德动力 ,造就具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个体。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建设中央苏区时期,用客观方式展现出来的道德价值体系总和。中央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道德的基本结构;中央苏区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道德本质;新时期中央苏区精神的弘扬,应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道德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精神性。无私、利他、助人等道德善举作为人向善、求美等的精神需要,不仅使人在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中体验精神愉悦,还能使人通过满足归属感、尊重和求美等精神需要,获得精神快乐。探讨道德善举与精神愉悦的关系,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价值属性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道德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科技有其道德意蕴和价值意义,对建构文明、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大力宏扬科学精神,促进道德建设,使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更加完善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涂尔干的"道德失范"理论观点对大学德育具有重要的镜鉴警醒作用,文中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精神的现状进行分析,在中西道德哲学跨文化共识的基础上,解析大学生道德精神面临的"德—行"困境,从而培育基于"集体记忆"与社会文化同一性基础上的大学生道德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蜕化     
道德蜕化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它是外在道德情境变异与主体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蜕化是个体精神败落的机理所在。因此,在社会腐败不断漫延的今天,如何从社会制度支持与个体道德修养提升的角度积极阻滞道德蜕化的发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了道德规范从他律性转亿为自律性以及道德自律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表现,阐述了道德自律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在当前道德自律意识淡化的情况下,重振道德自律精神的出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为明确高尚精神对道德建设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以期为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道德迷茫、道德困惑等问题助一臂之力,以雷锋精神为例,探究其民族性、时代性、典型性特质,并分析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高尚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榜样道德作为一种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第一,榜样道德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人们现实道德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第二,榜样道德的作用机制本身存在局限性.第三,榜样道德所赖以存在的某些伦理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自由精神相背离.因此,榜样道德应当在道德实践中得到正确的对待.  相似文献   

14.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的滑坡与失范是目前文学界及其它社会各界言说的热点问题之一。道德意蕴的偏失及道德关怀的匮乏是当下文学创作中一个显在的事实。作家、艺术家作为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其职业道德素养是建构文本道德涵载的主体基础 ,也是目前文学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支点。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精神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铸造。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我们的道德精神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保障并实现人们的基本平等权利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基于职业责任的伦理制度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具体载体,培养理性的道德思维方式则是塑造我们的道德美德的基本维度,而培育公共伦理精神则是当今社会促使人们道德升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人类产生以来,道德就是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道德标准是法律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区分良法恶法的标准之一。道德精神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中的适用,加强了道德在法律实现中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是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事物或行为对于社会或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满足主体需要性是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规定。道德价值的特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功利与超功利、实践与精神、相对与绝对、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价值实现要满足四个条件,即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代表两种对传统道德权威不同的审视结果。由于政治权威对道德领域的渗透 ,道德权威变质为一种权威道德。政治权威树立道德权威的过程 ,抹杀了个人的理性精神。现时代道德权威的全面缺失 ,呼唤树立一种新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应从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底线出发 ,注重培养人的自由观念、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 ,并遵循人道原则、公平原则和进取原则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精神范畴,而精神问题的解决却不能单纯诉诸精神的努力,脱离产生道德、塑造道德和制约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善只能成为思辩理性的抽象物,不能成为实践理性的现实解。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