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唐朝设置的安西四镇中,碎叶时有时无,存在着碎叶与焉耆相互交替的情况.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有不少学者对此反复加以探讨.近年,学界在有关研究中继续进行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已经考定,人们不必  相似文献   

2.
在唐朝设置的"安西四镇"中,据现有文献材料显示,碎叶时有时无,且存在着碎叶与焉耆相互交替的情况。而有关碎叶的设置问题,论争一直没有停息过,曾有不少学者对此反复加以探讨。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碎叶是否为安西四镇,这个问题也一步步清晰化。目前,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已经考定。本文试图从旧史料出发,结合中外文献有关论述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碎叶的确立、隶属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3.
读郭老《李白与杜甫》,很有启发,受益良多。对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有一点粗浅的看法。有的对郭老的说法有所补充,有的与郭老的说法略有出入。本着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不揣冒昧,提出来向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请教。郭老首先论证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出生在中央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但当郭老发现,一、唐代的宗正寺没有承认过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而予以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二、李白自己对所谓九世孙之说,也把握不定,  相似文献   

4.
一《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羁縻州条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云:“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四十里至碎叶城,北有碎叶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这是最早记载关于裴罗将军城的一段;史料,自此以后,裴罗将军城之名,几隐没无闻,直至清代乾隆年间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其卷十三疆域六天山北路三什巴尔图和硕条才重提此城云:“裴罗将军城者,回纥骨力裴罗初与葛逻禄称左右叶护,后袭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攻杀突厥白眉可汗,遣使上功拜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当时必曾建城于碎叶川口,故称裴罗将军城”。按此书诮图斯库勒(Issikul),郎唐时的碎叶水而把碎叶城置于图斯库勒之南,其说大谬,但对裴罗将军城的解说,则颇有可取,惜未为中西学者所注意。王国维撰《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①,更进一步论证西辽都城八喇沙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四十五年前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说李白是西域胡人,八,九年前,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问世,又说李白虽不是西域胡人,但却是出生在中亚碎叶城的中华汉人。  相似文献   

6.
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在何处,有人认为它处于巴尔喀什湖(简称巴湖)附近,有人坚持其位于焉耆境内。围绕这个中亚历史地理学上的重要问题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息过。笔者认为以碎叶为名的地方有好几处,但作为四镇之一的碎叶,既不是巴湖碎叶,也不是拨换碎叶,亦不在焉耆周围,而在今新疆哈密市附近,并由此论及对诗人李白出生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此后,几乎所有涉及李白生平的出版物,都遵此说。笔者根据最早受李白委托为其编集的魏颢的《李翰林·序》、由李白临终前“枕上授简”为之编集的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以及李白友人范伦之子范传正为李白所立墓碑的碑文三条资料,得出李白确确实实生于蜀地而非蜀外任何地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至今的百余年中,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的相关问题曾引起学界不断争论,形成多方关注的一大热点和难点。考察、梳理百年研究史和考古发现可知,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遗址,当即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所在地。与此相关,所谓的“两碎叶”、“四碎叶”说则因解读史料粗疏、对当时政治军事状态缺乏深入了解以及忽略新出土文献等而不足取信。至于安西四镇的设置与废弃,大致有三置三弃、四置四弃、五置五弃、六置六弃等四种观点。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镇初置的时间、初置四镇中先有焉耆还是先有碎叶、调露元年是否收复四镇、垂拱中之“拔”四镇及其失载原因、安西四镇最后失陷的时间等六大方面。重新梳理文献记载,将能够认定的、大致可认定的与有争议的弃置年代分三个层面加以排比考辨,可以认定安西四镇之初置当为贞观二十二年,其间凡五置五弃;四镇中先有焉耆,后有碎叶,此两镇在调露元年、开元七年曾发生两度交替。  相似文献   

9.
一、从李白氏族之争论谈起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李白籍贯的讨论,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又提出新说,断定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①由此引起一场关于其氏族问题的广泛争论。支持或否定者均大有人在。其后詹锳先生为陈氏之说寻得旁证数则,即太白精于西域文字,轻财好施,任侠仗义,象貌特出等,证明其为西域胡人。②而胡怀琛、幽谷更力证其“突厥化”程度很深,是“从碎叶突厥家庭中出来的”。③此外还有杨宪益等提出“李白是氏人”④等等。反对其说者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李白与杜甫》书中列举反证以否定之,坚持认定李白为汉人。虽然两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唐代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负有国际声誉的诗人。他是我国文学的骄傲和光荣。 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七○一年)出生于中亚西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当时属唐朝所置的安西都护府),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杜甫》一书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是一部探讨古籍的作品,为研究古典文学树立了良好的范例。我对这部书仅是粗略地看了两遍,还说不上有什么心得。但它给我的印象却是很深的,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先谈应行取法的几点: 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标明我国大诗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并以足够的史料证成其说,意义深远,已有不少的作家加以阐发,我就不再重复了。本书自始至终用阶级观点评人论事,如谓杜甫是地主家庭,李白是商人家庭,因此,他  相似文献   

12.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一词 ,其实是一首托名之作。一、北宋李之仪“用太白韵”填写《忆秦娥》的事实 ,只能表明托名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在当时甚为流行。二、崔令钦《教坊记》无《忆秦娥》曲名者 ,并非表明李白作该词于“天宝乱后” ,而是李白根本未作是词。三、李白在《凤凰台》等诗中自始至终均未用“秦娥”一词 ,而《寓言》其二中的“秦娥” ,则并非《忆秦娥》中的“秦娥”。四、李白集中的《三五七言》诗 ,属“声诗” ,与《忆秦娥》词调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13.
“李白文化现象”和“三型李白”论(“历史原型李白”、“诗艺造型李白”、“传说塑型李白”),是《李白文化现象论》对李白研究所提出的创意性的理论架构和全新的学术话语。《李白文化现象论》突破了该研究领域那种单维度、线性型、平面化的思维定势和操作惯性,有助于探索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迷踪谜案。从而为李白研究的深化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从“李白,山东人”说起编修于五代后晋的《旧唐书》,至宋时受到许多史学界有识者的批评.曾公亮谓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进新唐书表》),吴缜谓其“纪述取舍,乖戾舛差”(《进新唐书纠谬表》).单就《旧书》的《李白传》而言,其“错误”诚然是在在皆是,其中尤以谓李白“山东人”最为识者所鄙陋.中华书局标点本《旧书·李白传》“山东人”下校勘记云:“李白中年时曾在山东住过,故杜甫诗中有‘汝与山东李白好’之句,元稹《杜子美墓系铭》以李白为山东人,《旧唐书》沿袭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15.
再谈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蒋志拙文《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在1982年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同仁的热烈争议。十余年来,李白生于蜀中说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学者的支持,1993年出版的新编中学教材《中国历史》也改变了李白生于中亚碎...  相似文献   

16.
碎叶城今地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考证唐代碎叶方位的意义碎叶是我国唐代的西睡重镇。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公元五世纪已有此城,十一世纪时,它的地位为新崛起的黑汗王朝都城之一八剌沙衮所取代,其后湮没无闻。今天,碎叶所以被人们注意,显然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与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家世有关,它作为李白的出生或其父祖活动的地点而经常被学者们道及。二是探讨碎叶的方位具有现实意义,确定碎叶的位置将无可辩驳地证明:早在唐代,中国政府已在碎叶设镇,推行政令到伊塞克湖以西直到怛逻斯地区。这样,就使中国的历史疆域不出长城界外一类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7.
李白先世徙居碎叶,其家族可称为“离散家族”。李白家族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家族谱牒的坠失,也引起后人对其家世记忆的质疑,但李白有关其家世的记忆,不仅出于他本人对其家族世系的确信,同时也与其家族回归后文化寻根与文化认同心理密切相关。由此,其家族先世杰出人物的个性与功业,也就潜在地影响了其“英特越逸”个性气质的形成,而这种个性气质,又进一步成为其诗歌多“奔逸气”与不受羁勒、天马行空艺术特征的根基。李白的家世记忆,不仅于认识其家族特征颇有价值,对于解释诗歌史上的“李白之谜”也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白也诗无敌”。李白是“以诗名家”的,在盛大诗名的掩盖下,李白的文章却鲜为人重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上韩荆州书》两篇文章,由于被《古文观止》选录,广被流传,家喻户晓,是大家所公认的名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已成为脍灸人口的熟语。但李白其他的文章,则少为人知了。李白集注本,传世的有南宋杨齐贤注《李翰林集》,元朝萧士贇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朝胡震亨的《李诗通》,  相似文献   

19.
李从军先生提出了李白卒于广德二年(764)的新说。兹补证如下: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闻命之后,君亦逝矣”二句说明,李白是在听到广德二年代宗任命他为左拾遗的诏令之后去世的;唐代著名画家韩干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作画重视“逼真”、“形似”。他所作的《李白封官图》是广德二年李白受命为左拾遗时的“新闻画”  相似文献   

20.
《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刘全自说李白“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庚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在《庚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上记载李白“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弘大,声闻于天。”宗祁说李白“为任侠,轻财重施。”(《新庚书·文艺列传》),由以上记述可见,任侠为李白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