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文化产生于人类的水事活动,水利实践是水事活动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水利作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使中国当代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当代中国近60年水利事业的新面貌,不仅体现为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就,也体现在水利精神的开拓、创新。这既是对优秀水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水文化精神的发展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从黄河、长江到淮河、海河等大江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方寸之上的水利建设邮票从一个侧面记载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光辉里程,体现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正经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转变,处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科学发展阶段。本文针对现代水利阶段的特点,对现阶段水利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理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水关系具有多种维度与复杂面相,相比于中国其他大区,水在西北地区的核心作用更为突出。水利(包括工程与秩序的广义水利)不仅发挥了灌溉、航运、防灾等多种重要作用,更是国家管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水利是探究西北地区人—水关系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前水利秩序中有相当成分就是沿用清代惯例,历史上的用水方式直接参与到现代水利法规之中,对历史时期水利秩序的研究为优化当地水利法规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国家已经开展“南水北调”西线输水线路勘测,计划向西北地区直接输水,为西北各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现代灌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回顾历史时期该地区治水、用水、管水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国家的西北生态建设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西北地区的水利开发历史非常悠久,至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之后,广袤的西北大地重新归于一个王朝直接管辖。但西北各省水利管理方式仍有不小的差异,陕西水利首推关中平原,历史悠久的大型引泾灌溉此时已经衰落,渭河两岸的“八百里秦川”多为简陋、离散的小型农田水利;甘肃河西走廊水利在明代就有卫所军屯灌溉,清准战争期间一度成为国家事务而受到重视,平定新疆后,伴随着大量州县设置,河西水利的军事化色彩很快消退,“渠坝”成为河西水利的主流形态;而在更偏远的新疆,则同时存在着旗屯、兵屯、米拉甫伯克、考克巴斯等多种水利组织方式,与八旗、绿营、当地民众与内地移民等多种人群相联系。这种差别既源于西北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如同时具备中大型河谷、山区小流域、沙漠内流河绿洲等多种景观;更在于清朝国家对西北各地管理方式的不同,如巡抚辖区、将军辖区等。因此,西北水利的研究需要将水利问题置于国家、人群与具体环境之中加以审视。本栏目所组织的三篇专题文章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希望在以往西北水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水利因素在西北不同地域内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大批清代、民国档案被用于本领域研究,其中所记录的国家、人群与环境(尤其是局地环境)之于水利的作用得以充分认识。本专题的三篇文章都是从以往被忽略的视角审视西北水利。史红帅关于清代渭河滩地开发过程的研究,呈现了明清两代河滩地农业垦殖取代牧马场的过程,指出了国家政策在渭河谷地景观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张景平的文章则以马营河、洪水坝两灌区为例,讨论了河西走廊水利中人力因素对于水利技术发展的抑制,作者在其中特别指出了渠道水文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最低人力成本”的限制作用;潘威和蓝图则关注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浅山小流域水利在民国时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国家力量开始介入西北乡村的农田水利建设,而从小流域的角度则可以重新认识这一过程。    西北水利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更新问题体系、丰富观察视角、开发研究手段和发掘新史料,本栏目的三篇文章仅是探索,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今后,随着多语种史料、档案类史料、民间史料综合运用的日益成熟,信息化手段的发展,以及观察视角的丰富,西北人—水关系的讨论必将愈发深入。  相似文献   

5.
宁夏平原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水利供给必然要依靠效率远高于私人小水利的大水利系统,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使得农民没有等待降雨的侥幸心理和退出大水利灌溉的自然空间。共同的水利灌溉需求以及地缘关系使得乡村社会形成了公共水利秩序,通过交水费的公共舆论、集体灌溉的“一把锹”和集体义务工共同维护着地方的水利秩序。干旱地区的水利作为农民的公共必需品,使得水利供给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从而在干旱地区出现了政治动员下的义务工水利维修和政治兜底下的用水者协会运作。干旱地区的水利供给更为困难和复杂,需要农民、乡村社会和基层政权投入更多,进行更为高效协调的公共灌溉和排涝。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是西北干旱区一条典型的内陆河流域,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进行剖析,可了解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无论在自然特性,及其人类活动的开发利用上都非常相似.今天人类共同面临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所以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由此导致的现实问题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乡村社会变化巨大,传统熟人社会蜕变明显。选取巢湖流域的蒋村,通过对其农田水利纠纷演变的分析来解读当前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研究发现,传统时期村落水资源紧张,农户利用身份排斥、家族联合、以理服人等策略争水,水利纠纷频发,但是乡土熟人社会和礼治秩序能够及时惩罚违规者,匡正和恢复水利秩序。进入新世纪,农民的流动性、理性化,导致水利纠纷减少,但也伴随着乡村水利治理的失序,原因在于人口持续外流,人-地联结弱化,导致乡土熟人社会退化为离土熟人社会。解决农村水利秩序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增强政府治理责任,更应该紧扣离土熟人社会的背景,从农村人口流动、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民国时期的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说明这一时期水利事业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代替古代的治河思想和水利技术;对水利实行现代式的经营管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注重水利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民国时期水利建设举步为艰。  相似文献   

9.
政府行为对一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较之前代发展缓慢,大型水利工程兴修较少,主要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同时也是井灌的大发展时期.兴修方式以民办为主.文章试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从政府的政策制度以及地方官员的行为等方面来论述影响地区水利事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60年水利是一个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从征服自然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水利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现代水利的目标是强国富民,其内涵的核心是民生水利。  相似文献   

11.
论明清时期山会平原的水利建设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会平原位于浙江省宁绍地区.明清时期山会平原的水利建设工程主要以西小江的治理、三江闸的兴建与维修为代表,同时海塘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修筑与整治,对于调节山会平原水旱灌溉环境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也正因为由于这些水利设施的兴建改善了该地区的水旱灌溉条件,也因此促进了湖陂的垦废,造成了该地区湖陂生态系统的大破坏,人水争地的现象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小型水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罕有汉唐时那种大型水利工程出现,小水利的兴修却蔚然成风,水平很高,形式多样,主要有对小河流的水利开发,充分利用泉流,大力推广井灌和涝池的普及。关中水利的这种嬗变使得当时的水利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在当时水利农具和农书的进步,灌区的拓展和水利设施的管理上得以充分体现。这种嬗变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当时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水工技术的因素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重点探讨了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及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清代前中期与后期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数量、灌田面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前中期因政局因素更多表现为大规模与政府主导性,成果较辉煌;后期因政局动乱与民族问题而表现为兴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规模水利设施兴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等。同时对清代本区的水利利用工具水车与水磨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重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使其农田水利问题异常突出,本文从水利纠纷视角入手对晚清时期湖北的农田水利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晚清时期湖北水利纠纷不能有效得到解决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直接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水利工程和水利建设,影响到中国的农业生产,而官督民修这种传统水利兴修工程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水利建设方面的建议,这对于当今中国的水利建设或许有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又被称为北河河道总督或直隶水利河道总督,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管理直隶以及京畿地区水利与河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不仅担负着永定河、子牙河、海河、运河、东西淀等诸河流、湖泊的修治、抢险、抗洪等任务,而且对催攒漕船、治安巡防、管理河工都有相当大的责任。对直隶河道总督的设置、功能、裁撤等诸方面内容的考证与分析可揭示有清一代封建国家对直隶地区河务的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6.
农田水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决定着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存在农田灌溉条件和技术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与农田水利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科学规划农田水利角度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内容、标准和功能,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区方面推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中的灌溉水源开源和节流技术推广,从市场化供给农田水利方面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管理效率将成为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利短板的有效措施,使构建动态、全面和综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明代以前莆田境内的农田水利事业有官办和民办两种独立的形式。进入明代,莆田境内的农田水利管理模式有向“官民合办”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官办农田水利管理由乡绅群体负责,同时民办农田水利木兰陂的管理工作由官府接手,官府与乡绅群体在实现农田水利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明清时期莆田出现“官民合办”的农田水利管理模式主要受到各工程灌区内“水利共同体”的影响。具体而言,官办农田水利灌区内出现的“用水集团”及其水利共同体组织虽有能力对工程实现有效管理,但实际操作中仍需要官府的协助;民办工程木兰陂陂司的解体标志着灌区内成员“用水协作”的瓦解,而官府接手木兰陂管理后虽建立起官民之间的沟通机制,但并未实现对灌区内新旧成员“用水习惯”的重构,原有水利共同体同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灌溉之最"郑国渠,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是我国古代修建的最长的灌溉渠道。水源引取自渭河的支流泾水,创建时渠首工程属无坝引水类型。作为我国水利史和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诸多设计思想,为后世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农田水利事业较受重视。通过修建众多渠井工程,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农田水利事业有所发展。这必将对直隶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