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海龙 《理论界》2010,(1):14-15
在新农村建设的滚滚潮流中,乡风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本文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着手,凸显大学生村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贡献和现实困难,力求建立合理化的长效机制,实现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
在费希特的哲学体系当中,作为根本前提的自立性自我具有本原行动的力量,它能自我追求其最高的实现。这决定了费希特哲学体系在总体上的目的论解释方式。通过将哲学原则中的目的论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费希特构筑了一个先验目的论的历史哲学体系,即从逻辑上为人类历史筹划了一幅先验性的宇宙蓝图。费希特的先验目的论哲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吴海龙 《东岳论丛》2011,32(11):90-93
作为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批判吸收了康德哲学的合理内核,取消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确立了先验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路向。为了彻底唯心主义的进路,费希特设定了本原性的自我。费希特"自我"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自发行动,以此为基础,演绎了全部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建构了整个知识学体系。尽管费希特知识学是认识论史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但彻底唯心主义进路也使费希特知识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分析2013~2016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四年就业数据的基础上,对林科院研究生就业工作特点及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究,且针对研究生就业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形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笔者对国家级林业科研院所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深度分析探究,对于解决普遍的研究生就业问题、促进研究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论的长河中,知识学体系从费希特自我原则到谢林同一原则的演变是必然的、合乎逻辑的。费希特在对康德知识学的批判中,确立了本源性、能动性的自我原则。这个自我通过自己的纯粹活动,推演出知识学的全部内容。谢林反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自我原则,把知识学的根基引到斯宾诺莎的实体,建立起自己的"绝对同一"的知识学体系,从而解决了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双重过渡问题。但由于其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倾向,谢林在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批判中也固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吴海龙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5-16,26
胡塞尔在哲学危机和欧洲人的危机下建立自己的哲学。要想把自己的哲学建设成严格的科学,胡塞尔必须另 辟蹊径。胡塞尔就是在批判休谟、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建立了现象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8日,由中华日本学会、日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实行委员会、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和湖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召开。来自日本、中国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吴海龙 《江海学刊》2015,(2):210-214
谢林在承继和批判康德和费希特知识学的基础上,确证了知识学的最高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主体和客体、自我与非我的绝对同一,它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而只是绝对本身。这个绝对同一不能从存在或经验出发,而只能在自我意识中寻找。自我意识凭借自身的纯粹行动,历经原始感觉、创造性直观和反思三个阶段,演绎出知识学中从主观到客观过渡与符合的问题。谢林知识学提供了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矛盾的一种可能性思路,这条思路在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欧洲大陆的人文哲学中得到了贯彻和复兴。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社会退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幼儿园一名社会退缩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质量低、缺乏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提升幼儿社交技能与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育干预,较好地改善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10.
宁夏平原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水利供给必然要依靠效率远高于私人小水利的大水利系统,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使得农民没有等待降雨的侥幸心理和退出大水利灌溉的自然空间。共同的水利灌溉需求以及地缘关系使得乡村社会形成了公共水利秩序,通过交水费的公共舆论、集体灌溉的“一把锹”和集体义务工共同维护着地方的水利秩序。干旱地区的水利作为农民的公共必需品,使得水利供给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从而在干旱地区出现了政治动员下的义务工水利维修和政治兜底下的用水者协会运作。干旱地区的水利供给更为困难和复杂,需要农民、乡村社会和基层政权投入更多,进行更为高效协调的公共灌溉和排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