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彝族尔比说:“先辈不讲尔比,后辈穷于言词。”由此,足以想象“尔比尔吉”在彝族人民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现实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在彝族人民生活中起着道德标准、行为模范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习惯法的作用。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用显然对立的“尔比尔吉”来阐明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用“尔比尔吉”来进行各种思想和意识的交锋。  相似文献   

2.
“尔比”是彝族人民总结生活经验,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口头文学。它内容丰富,包括的范围广泛,除精湛的格比、玛子等小体裁外,还有一些没有严格区别的、与汉族成语、谚语、格言相似的小体裁。它们区别很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格比在形式上长一些,有的长达几十句。所以说尔比是前面几种小体裁的总概念。我们不能用下属于它们的任何小概念如谚语或成语去替代这个总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彝族文化遗产尔比进行诠释;说明尔比是彝族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了“尔比”的教育思想和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4.
荣格把从原始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蒸发”中遗传下来的“没有意义的形式”称为原型,并把这种原型所具有的文化遗传影响,形象地概括为群体意识活动所必然要遵循的一种“意识的公式”。本文从文学阐释的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具体分析了由于中西原始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的公式”的“天人关系”,在中西文化发展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原型特征,以及由此而对中西文学的发展和文学传统的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意识作为精神客体 ,是一种“实有”。它作为物质的派生物 ,当其进入认识领域时 ,虽然在角色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但却没有改变其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本质特征 ,如若割裂它对自己客观本原的依赖关系 ,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实在” ,必然导致一系列谬误。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把从原始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蒸发”中遗传下来的“没有意义的形式”称为原型,并把这种原型所具有的文化遗传影响,形象地概括为群体意识活动所必然要遵循的一种“意识的公式”。本文从文学阐释的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具体分析了由于中西原始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的公式”的“天人关系”,在中西文化发展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原型特征,以及由此而对中西文学的发展和文学传统的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克智"与"尔比"是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是彝族人民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品语言,包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审美,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被彝族人民称为"语言中的盐巴"。"克智"大多在婚丧节庆等重大场合中使用,"尔比"则适用于调解纠纷和教育场景之中。但"克智"与"尔比"也可以互相交融、互相掺合使用,从而形成了"克智"与"尔比"共用的独特语言格局。这种共用性主要体现在群众性、社会性、娱乐性和传播性上,具有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所谓学科规范的名义下,教学内容越来越趋于自闭和僵化,真正的“问题意识”匮乏。课上得有没有“深度”,有没有“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指导学生从习焉不察的“常识”中发现问题。当代文学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与社会和时代脱节。大学人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种介入意识,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肩负起社会责任,对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文坛的整体格局中河南作家多少显得有点特立独行.当一些人忙着追求现代意识、文化意识、荒诞意识和魔幻意识的时候,河南作家对此却表现出一种冷淡。没有谁树什么旗帜也没有谁提什么口号,他们各自选取一块生活默默地下着笨功夫。他们似乎缺乏“湘军”、“晋军”和山东作家们的“文化意识”、“黄土意识”、“道德意识”等明确的共同的精神意向,有人用四个字形容河南文坛情状:散兵游勇,然而近两年来,我们却从河南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10.
艾青在其《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自己的想象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院成’的艺术。”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诗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现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见,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是如此,诗歌教学与欣赏也是如此。试想,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怎能对诗歌形象得到逼真的直接感受?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怎能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没有在上述想象中自然激起的聚合想象,又怎能沉浸…  相似文献   

11.
彝族地区现存的丧葬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但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其丧葬文化造成了巨大的 冲击,民族地区群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在思想上也出现了迷惘与焦虑,如何让少数民族祭祀文化朝向更理 性的状态发展,这一问题引人深思。文化相对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特殊论。以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探讨彝族丧 葬活动的发展路径,主张以理性的目光看待彝族丧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对其建立理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由大小互不统辖的若干黑彝家支分割统治着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经中央批准,刘伯承司令与彝族果基(沽鸡)家支首领小叶丹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彝海结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典范。如今,它与当地多彩的民族文化、绮丽的自然风景一起,成为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文化和黔、滇等彝族地区不同,由于受地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整体上具有原始的古朴特征,并折射出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凉山彝族对赤、黑、黄色彩特别喜爱,赤、黑、黄整体色彩特征是凉山彝族的主体色彩标识。彝族将"三色文化"解释为"赤色为热情;黄色为高贵;黑色为正义"等,但赤、黑、黄三色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深层象征意义却深厚得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4.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17.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有多种解说。有学者认为在史前史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笔者追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彝族文字起源研究和探索的论说,将彝族文字创制或产生情况归纳为神奇的民间传说、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或考证的刻画符号三种类型加以论述,明确提出彝族文字起源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历史甚至更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毕摩文化是彝族民众创造的彝族本体核心文化,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符合相关认定标准,应当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东乡族族源研究状况,对各种观点进行述评,重点分析、探讨了近年较为盛行的撒尔塔人为主说,从三方面指出此说立论不足;同时从东乡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东乡族早期的形成过程和临夏部分回族是一致的,她们是同源异流群体。  相似文献   

20.
独龙族习惯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因世居深山,遭受外来文明的撞击少,独龙族习惯法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原生态自然法的风貌,同时对西南地区的习惯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独龙族习惯法有九个特点:原初性、家族性、父权性、平等性、差异性、明示性、神威性、和谐性和艺术性。这九个特点不是同一的,而是各有轻重和领域的分工;同时它们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统一于独龙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习惯法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