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较早地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并经过吸收、反思和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作为其思想体系重要部分的文学观也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观念的不同,并具有理性内涵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在起源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近代西方科技革命后,唯科学主义盛行,二者走向了一种对立状态。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负面影响的日益显现,唯科学主义受到质疑,人文价值重新受到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必将受到人文价值的严格规约。从古代到未来,二者的关系将经历一个"无意识融合———有意识分离———有意识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人文在起源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二起.自近代西方科技革命后,唯科学主义盛行,二者走向了一种对立状态.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负面影响的日益显现,唯科学主义受到质疑,人文价值重新受到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必将受到人文价值的严格规约.从古代到未来,二者的关系将经历一个"无意识融合--有意识分离--有意识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竭力提倡“科学救国”,以致宣扬“科学万能”,进而迅速走上唯科学主义的顶峰;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具体科学基础并未真正建立,更未深入广大民众之中,民众科技意识依然极其贫乏。唯科学主义在近代中国几乎与近代科学同时产生,同步发展。早在戊戌时期,当近代科学还刚刚在中国初步产生时,康有为就在《实理公法全书》中“以几何著人类公理。”认为凡符合科学方法尤其符合几何公理的,就是唯一正确的,不管是实用技术的,还是人文心理的;不管是客观世界的,还是主观世界的。这…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直觉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援柏格森生命哲学入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漱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路,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新学”概念是与“西学”密切联系的,传教士首先用它指称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后来将它延伸到西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学者在与传教士和西方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西学并接受了“新学”概念。“新学”的近代意蕴是多重的,“近代新学”的确立即是以这些意蕴为依据。“新学即西学”确立了洋务派的新学形态,“即中即西”确立了维新派的新学形态。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近代化的主题之一。晚明清初以迄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思潮。不仅自然科学蔚然成风,而且学者们提倡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这表明科学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整个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但戊戌以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近代科学又是学习西方,受西方近现代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并不是由晚明清初以来中国自身传统孕生发展出来的。这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早熟”而“难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实学思潮和西学东渐为近代科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徐光启为中心的晚明“历算派”学人对传统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晚明时期的科学启蒙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和实践至今仍不失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服装新思潮是以西方传播而来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为主体,同时融入了部分我国古代的思想而形成的近代服装思想趋向。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是人们通过思想的交流,形成新的服装观念,并以这些新的服装观念为指导,改变个人形象和社会风貌的过程。本文结合近代社会背景,论述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动因、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达到的传播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以警御侮”的思想产生于清末对西方近代警察制度的探索过程中。清末是中国传统治安走向终结的时期,也是西方近代警察制度引进萌生的阶段。从改良派到维新派,从封疆大吏到中下级士绅,均有代表人物赋予警察以“御侮”的职能。“以警御侮”的思想对中国近代警察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其内容与渊源值得我们思索。  相似文献   

11.
原有生态观一直为西方近代科学支持的机械式思维方式所主导,它表现为生态的还原主义、静态观和无"心"观。机械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给自然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将人类置于困境。复杂性科学不仅修正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颠覆了它对生态的众多看法,让自然重新获得了了生态的复杂性。重构后的生态观体现了生态构成的系统性、生态运作的动态性,并要求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体角度去思考生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数学 ,与科学思维特征相背离 ,无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工具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能走出工匠传统而致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历程是不断深化的.最初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但在整个近代前期,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这表明人们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近代科学思潮尚处于萌发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论思想是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重要来源。包括有机论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曾经起过推动作用。它经过马可波罗和莱布尼茨的努力 ,白晋的发现 ,对 19世纪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世纪的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和李约瑟发现了中国古代有机论思想的现代科学价值。当代科学家之所以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的有机论思想 ,是因为它对现代科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文艺复兴到现代的人文文化,对西方科学的产生、成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艺复兴的文学人文主义,让人以独立于上帝的视角来自由地审视自然现象,而科学人文主义建构了人作为自然感应者的形象,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研究自然的兴趣,并激发了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的灵感。近代人文文化建构了人作为自然旁观者的形象,将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实体从科学研究中清除出去,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成长为独立而成熟的知识体系。现代人文文化建构了人作为自然的积极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形象,并根据人类理性有限性思想和视角主义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神目观”的形而上学教条,从科学语言、科学方法的角度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自文艺复兴到现代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近现代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家胡塞尔将科学危机追溯到伽利略对大自然的几何化、数学化,这一思想启发我们重新考虑西方自然科学史中博物学传统的当代意义。利用文化史中丰富的博物学资源重写科学通史并重建一种新博物学,有助于化解科学危机并丰富人们的生活世界。西方博物学史从怀特、卢梭到梭罗的人文博物写作,是人类思想史中一笔宝贵遗产,在重塑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讨论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当忽略它们。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其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他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正面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 ,其主要贡献体现在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 ,创办近代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学习和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20.
郝玉芳 《东方论坛》2007,2(6):38-40
泰戈尔的自然观是印度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科学自然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生命一体化"、"万物同情观"的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他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自然观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他的既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哲学底蕴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既富有人性,又富有神性;人类将由亲证自然万物、与万物相结合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最终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