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社会认同,认同是公共关系实现的前提,也是公共关系展开的过程和结果。网络社群颠覆了大众传播模式下围绕支配性群体所形成的"制造共识",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基于广泛连接的社会网络,个体主动参与到社会认同的构建中,个体与个体彼此之间的信息流动,逐渐形成了超越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无边界、分布式延展的社会认同模式。公共关系实现的过程就是以"互动仪式"为核心,以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为纽带,实现对话与交流,推进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乃至社会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围绕认同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身份边界的建构,而且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作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是个体的信仰选择,宗教的认同不仅是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区别开来、也是用这种区分建立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在个体层面,宗教身份使人类在不可预测的模糊情境中获得稳定的依靠;在社会层面,宗教身份的社会性就是稳定的集合体.对身份依靠的稳定性期待,必然形成对社会整合的依赖.因此,个体认同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身份之间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复杂的认同分层与结构中认识宗教认同的独特作用机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群体事件中的群体挫折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挫折感不同于个体挫折感,它在群体事件中的反应表现为模仿、从众和阶层认同、情绪化感染、攻击行为。通过对群体挫折感产生原因的分析,启示我们要管理与疏导群体性挫折感,可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宏观社会环境,丰富社会诉求渠道;分解挫折来源,引导个体和群体合理认知;适度进行情绪宣泄。  相似文献   

4.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分类理论产生的直接理论背景是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在Tajfel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它是针对社会自我概念、去人格化的前提条件和结果等的一系列假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阐释个体主动将群体心理化后,集体现象与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联结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解读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个体理解、群体认同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三位一体"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个人组成为社会群体的核心机制在于人们的认同和变异,群体属性及其成员的资格确定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共性以及本群体与周围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的认识,即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群体所处社会情境中的其他群体和社会力量对这个群体的观点,即社会定义.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族群体演变的主要机制.本文使用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的概念,分析了保安族族群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对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个体作为能动行动者被赋予或力图获得多元的群体成员资格,并建构或解构/重构多元的社会认同,以缔造动态而同一的完整生命。这种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有其确定的思想史条件和历史脉络,并迫切地嵌入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以认同语义变迁为切入点,论文概要评论当代社会认同研究的困境。基于群体资格构念,论文把个体生命历程中所遭遇的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过程归类为不同共同体的教化过程,尝试为超越现有的认同研究提供新方案。论文最后展现了群体资格路径可能具有的方法论意涵。  相似文献   

8.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于1986年提出,后由Turner加以完善,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它解释了个体所获得的对所在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人手,主要介绍了一下它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应在哪些方向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中,需要各民族成员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宽容和信任、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等观念不断演进并内化为个体成员自己的日常认知、情感和价值。从多重身份视角来研究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就是要避免某一群体对个体成员身份的垄断,摆脱单一群体对个体的控制。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嵌入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多重身份建构和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内涵;解析了身份与认同的逻辑关系;在分析研究当前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的多重身份困境基础上,提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既是一种个体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而家庭教育在儿童个体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维吾尔族父母家庭教育观念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究时,发现维吾尔族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在主动地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自觉改造、自我觉醒与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演绎着个性向个性化、同一性向同一化迈进的逻辑;社会组织个性与个性化、同一性与同一化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组范畴;社会组织内部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个性与同一性状态在不同文明时代有着显著的区别。追求个性化的同一性或同一化的个性应当成为现代社会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根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规则效力的生成问题是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西方和我国的法哲学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或经验两个层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出发,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规则效力产生的基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交往形成了对一定规则的认同,这一认同成为法律规则最终形成的直接动因,这种认同包括自主性认同以及强迫性认同,这种交往认同也是法律规则产生效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律规则及其应然效力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海洋社会学至今仍有许多基本问题存在分歧,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研究视角。本文围绕海洋社会学重要议题之一的海洋社会群体,着眼于群体认同的研究视角,分别就海洋社会群体相关概念、海洋社会群体认同要素、海洋社会群体认同特征进行了解析,从而揭示了群体认同视角对海洋社会群体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系统及其“同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新的视角界定了社会系统概念及其特征,给出了社会系统的"同构"概念,提出了社会系统的"同构律",把概念社会系统与实体社会系统统一起来,为管理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阐释社会认同理论的各个主流观点出发,引导出语言选择在社会认同中的作用,并结合语言学领域中对双语者在异文化环境中的表现的研究,与本土的单语者作出比较,尤其是他们如何从语言使用方面来互相融合或互相区分以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社会认同目标.最后指出这一分析给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都市女性白领是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从认同与建构的理论视角开展都市女白领研究,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两个维度探讨都市女性白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分析和反思我国当下的都市女性白领在职业分化、收入分化、身份区分、关系建构等方面的行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推动着社会价值趋向多元,价值多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体价值的过度膨胀,由此而出现的价值冲突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着消解作用,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均衡,在国家、政党与社会层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同匮乏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认同匮乏的具体表现就是公共精神短缺。由于公共精神短缺而导致的社会分裂会从根本上破坏国家和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土壤。执政党价值整合语境下的价值,其内在构成是以认同为核心,包括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社会认同三重维度,分别指向共同理想、行动力量和公共精神。执政党价值整合的路径在于通过建构国家价值体系、建设良好的公民生活空间、强化公民教育来强化国家认同,通过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形象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来强化政党认同,通过建构公共价值规则、协同个体价值目标、强化社区认同来强化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对重庆市6所中小学的547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城市人角色认同问卷测查。分析认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直接相关,并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与城市人角色认同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