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鸡在民间文化中象征生命力和生殖力、光明和吉祥,是保护神和神力的象征.这些象征是原始初民直观的野性思维,由鸡的生理特点幻化而成,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变成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一种象征民俗.鸡的象征文化已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力量,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昆仑神话与羌戎文化琐谈张得祖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神话是民族远古的梦与文化的根。它是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初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要求的艺术反映。任何民族对本民族的神话都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样,早在远古...  相似文献   

3.
鼓与傩     
鼓在行傩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着驱鬼逐疠、祀神迎神、送魂灵上天等功能。巫巫见在行傩时所唱的鼓歌,对鼓予以赞美,或述说鼓的历史,或借助赞颂鼓的歌唱,融入一些布道性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鼓的功能,达到巫巫见们行傩的目的。该文对巫巫见赋予鼓许多重要功能作了如下的文化诠释:一是表现了初民对鼓的宏大声音的崇拜。二是鼓由祭祀时盛牺牲的木槽演化而来,与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在初民意识中,鼓与雷同,故能驱邪疫、克阴物。四是鼓有攻击之意,在战斗中,激发士兵胜敌的勇气,初民则将此移位到驱鬼中来  相似文献   

4.
中越边境鸡鬼之谜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越边境地区流传的鸡鬼主要是由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组成 ,它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毒虫鸡鬼、植物鸡鬼、动物鸡鬼和物品鸡鬼。鸡鬼的传说各地各有不同 ,附随其上的种种神秘传闻和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观念和饲养者的目的有关联。养鸡鬼的人主要是过度贫穷和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民间百姓之所以十分痛恨养鸡鬼者 ,主要是受乡民社会“幸福有限观”的影响。壮医认为鸡鬼毒是一种可以致病的毒气 ,在人体元气不固时 ,毒气就侵害人而发病。鸡鬼是通过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害人目的 ,而不是通过巫力来影响人。但在恐惧鸡鬼的文化氛围里 ,人们不需要任何毒药或物理的因素 ,单凭恐惧就可以置人于死地。人中了鸡鬼毒 ,要通过世俗礼仪行为 ,净化被污染了的躯体和空间 ,才能象征性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女娲与伏羲的神话传说和演变,折射了华夏初民对人类起源和男女两性关系朴素的唯物认识。华夏初民认为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伏羲是华夏文明的领引者。他们的“功业”反映出:起先女性是社会主导者,而后逐渐被男性所替代;人们最早对生育的认识是直观的,以后才认识到男女两性在繁衍后代上不可或缺;男女两性结合形式从原始的状态而实行班辈婚,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婚姻家庭——血缘家庭。  相似文献   

6.
语言系人们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语出的“言”或言出的“语”,为被赋以意义或功能的声或字。它是人类心理世界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模因学角度来看,语言可以被模仿、复制,并世代相传。初民语言原本相同,然而因为模因组变等因素,语言发生变异,形成各种不同的语言,人们也就因此有了母语和外语之别。由于语言不同,人们语“言”能力的反映亦会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进入现代文学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鬼魅灵异叙述传统戛然而止,传统神魔玄怪的文学想象绝迹灭踪。但实际情形是:进入现代以后,文学中的神秘想象与叙述虽曾一度受到抑制,但这一传统并未中止,它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和承续着,不时在文学作品中显露出丝丝缕缕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方言与音韵     
记得年轻时候跟一位老文学史家谈起音韵学来,他认为音韵研究不难,但对音韵研究的成果却抱怀疑态度,觉得都是编造,不能相信的。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虚无主义者。这位老学者认为,研究现代方言如画犬马,犬马有实物在,人口可以评判是否酷似;研究古代音韵如画鬼魅,鬼魅为虚幻界物,无人曾见。故画犬马难,画鬼魅易,二者难易可见。其实这是隔行的话,语言学家涉足其中,倍尝甘苦,还未见有作如是论者。  相似文献   

9.
领土像一个盘子,文化像是装在盘子里的水,盘子被瓜分成了碎片,水还盛得住吗?盛不住,只能成为一种流亡者文化,但中华文化的本性与犹太文化和吉卜赛文化完全不同,是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一旦流亡,就失去了魂魄。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自然是蒙昧初民的唯一异已力量,初民往往是用情感去休验人和自然之关系的。大自然风调雨顺,给人类带来丰收和富足,初民便歌舞狂欢以娱天地之神。但大自然并非是温情脉脉,水、火、风、旱等等天灾元时不在威胁着初民的生命,困扰着初民的心绪,大自然的暴戾无常滋生了初民的苦闷。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苦闷在初民那里几乎都足以“人定牲天”的神妙幻想而得以发泄。洪水滔天,怀山襄陵,初民便请出大禹来降伏水灾。十日并出?禾木尽枯,初民又推出一个膂力无比的射日英雄后羿。另外如“精卫填海”、“女  相似文献   

11.
天皇制经历了古代天皇制、幕府傀儡天皇制、近代天皇制、战后象征天皇制四个发展阶段,四阶段虽外形各异本质灵魂却一致,均以“万世一系”之“神皇一统”的“惟神之道”的“神国”思想为共同本质精髓,天皇制之根本亦在于天皇的宗教“神性”与“神威”。这就决定各时期的天皇制及其神国思想均无不饱含着“天祖皇祖肇国”的“神武”尚武的军国主义精神与必然要素,因而不仅在近代,自古伊始,国家神道式的神国军国主义侵略思想就已源远流长,天皇制亦早就是军国主义的源泉与温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13.
石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遍布于古蜀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献与民俗材料进行综合比较考察,发现这种泛崇拜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文化蕴涵,即蜀民思想中有着共同认知:石具有生殖繁衍、驱邪祈福等实际功能,于部族之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亡魂必定的回归之所。因此,蜀民便对石进行虔诚膜拜,以期获得于已有利之效用。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从原子论出发来探讨人的生死问题,针对当时宗教的灵魂不灭的观点,伊壁鸠鲁提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从而摆脱了宗教对个人内在生活的束缚,并由此提出了他的关于现世生活的最重要的思想:快乐主义。但伊壁鸠鲁强调快乐的生活并非指的是物质或肉体的享受,而是心灵的安宁和平静,他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现世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宽容,另一方面即是做到对物质生活的自足和对欲望的节制。和其他哲学家不同,伊壁鸠鲁是通过阐述自己对于生与死的观点来治疗他所认为的个人内在生活的疾病,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合格评估刚刚通过,再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即由传统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在十年左右的时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经历两次转型,诸多因素复杂多变,众多观点纷至沓来,到底怎么办,我们必须从大局着眼、整体出发,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精神,统一全校师生思想和行动,引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健康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要时刻,重温这一光辉思想,研究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内涵,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炼出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列主义为哲学基础,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表现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探讨了新时期下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它体现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尚志存性为心性和德性的前提和目标,以对道义的持守为核心和灵魂,以无惧的义理之勇为人格特质和最终体现。儒家气节观对个体道德人格塑造,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郝玉芳 《东方论坛》2007,2(6):38-40
泰戈尔的自然观是印度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科学自然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生命一体化"、"万物同情观"的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他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自然观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他的既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哲学底蕴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既富有人性,又富有神性;人类将由亲证自然万物、与万物相结合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最终解脱。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的剑,我们的先祖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过程中逐渐赋予它以丰赡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某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因而骚人韵士也便常将其作为固定的抒情意象摄入吟篇。太白诗中所透射出的"凌云剑气"是其全部歌吟之精魂,蕴聚着建功立业的英雄壮气,扶危济困的任侠豪气,同心急难的金兰义气,固穷守节的君子正气,傲世独立的隐者骨气,诛强恤弱的仁人怨气,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大唐王朝的勃然之气,华夏民族的浩然之气,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深刻的理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