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先秦的阴阳之气论作为孟子的"浩然之气"论提出的基础,论述了"浩然之气"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道德的理论基础,以居仁由义作为道德的具体践履,其目的是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神"是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的核心概念。在《正蒙注》中,"神"的涵义贯通本体、作用、人性与境界四个层面,分别指气的清通之理或健顺之性,人之性、心之神,太和之气的神妙不测与圣人之境界,最后是与"鬼"相对应的"神",指的是气之伸、气之来。但"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而是与"气"构成一个统一体,故王夫之又通过"神气一体"、"以神御气"和"相与为体"三个维度来说明神与气的关系,表达了其"存神合天"的思想宗旨。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是新出土的反映孔子《诗》教的重要文献,可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孔子所提出的"必达于礼乐之洍,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的理论把《诗》作为了人格修养的教材,而"威仪"和"气志"则是这种《诗》教人格取向的核心概念。孔子在接受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气志"概念,并改造传统"威仪"概念与之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教理论。孔子《诗》教中的"气志"和"威仪"是其人格取向的一体两面。"气志"即个体人格修养所锻炼的君子"气志";"威仪"即君子"气志"所呈现的个体"威仪",其内涵十分丰富。孔子《诗》教的这种人格取向将学《诗》者的关注点从礼仪应用引向人格培养,使文学得以从集体仪式转向个体表征,完成了"诗言志"观念的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维作为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和山水田园诗派宗师,其山水景物诗显示了与南宗画派一脉相承的特点:色彩上深得水墨之味,以黑白写出六彩并通过"计黑当白"幻化出空灵之境;以胸中之气写山水,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和韵律,气韵生动;时光感渗入诗中,既有"时史"之作,又有超越"时史"之作,将瞬间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5.
关于横渠学说为"气本论"或"气一元论"的传统观点需要重新思考.从横渠学说的整体来看,他以"气"的升降屈伸论宇宙万物之生成为始,而以"心"统摄会归天下一切万物为终.前者是形下之器的世界的无尽展开,后者则是形上之道的世界的无穷开显,而性气合一或形上与形下合一的归极之所则在于"心".因此,就横渠学说之整体结构来看,乃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心学"构造.而以"气本论"或"气一元论"来概括横渠学说,实际上只注意到了横渠学说中"气"之形下开展的方面,是未必能得横渠学说之真际的.如必欲以某种"主义"来论定横渠之学,则恐不如称之为"性气不二论"为更能得其实情.  相似文献   

6.
顺承于气本论的世界观,王夫之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性论.王夫之认为,外部世界存在永恒运动变化的本原之气,有不停发展变化、不断新陈代谢的万事万物,王夫之再将着眼点落实于人的内部,认为人性的生成是一个"日生日成"的过程,以本然之"气"连接天、人、性、命,以气之同源,体现生命之平等;强调人性生成的过程性与阶段性,并在其中引入"习养"说明人性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人性是由自然之气形成的,非先天赋予的善,亦非先天赋予的恶,并在后天习养过程中,应继天之善,成己之善.王夫之终结了中古独断哲学,对以往儒学各家进行深刻的批判,开创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巅峰,其思想如"性者生理也"、"性日生日成"、"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率性以达情"等皆对今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气"是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苏辙首次以"奇气"论文,其渊源并非出自孟子、韩愈,而是来自庄子"养气"说.苏辙"奇气"说在内涵指向上,主要包含追求疏宕平淡的文风、抒发不平之气和强调生活阅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这一批评理论是刘勰"江山之助"文论的发展和完善,对陆游"工夫在诗外"的诗学思想也有重要影响.苏辙"奇气"说对明清文学批评影响颇大,文人广泛以"奇气"论文的同时,也吸纳其内涵,使其成为古代文论中常用的术语之一.  相似文献   

8.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9.
杨俊峰 《东方论坛》2016,(3):120-126
作为儒学思想形态,朱子理气论不仅是为了说明世界之存在,更重要的是为儒家道德修养实践提供依据与基础.因此,他一方面要将理作为现实世界之本体,从理出发对世界万物作为解释;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理之纯粹性,从而保证儒家的价值定向.这两方面的不同考量导致了其思想中宇宙论与价值论两种不同视角之重叠.从宇宙论视角看,理气从来都是"一体浑成",而决非"两元对立";理不仅从理论上说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而且也实际地具有着主宰与制约气之作用.从价值论视角看,纯粹之理自身则总与那未完全实现理的实然之气或具体事物间表现出某种差距,从而产生了"理气为二""气强理弱"的种种观感.朱子对宇宙论与价值论两重视角之存在亦未有明确之自觉与区分,于是造成了后世对理气关系的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10.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1.
秋瑾是中国女性的伟大先驱,她的作品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其诗文着重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权思想意识。文如其人,诗为心声,我们翻阅英雄的作品,尚可感觉锐气逼人。作者的豪迈气概,无畏胆略,诗文的雄浑健劲,一字千钧,读来使人荡气回肠,热血上涌。  相似文献   

12.
侠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早有,随时代发展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偏安南方一隅,其文人咏侠诗不仅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前代文学影响,也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心态及文风。文章从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现象--诗中豪气、地理及季节特点、侠的佩带物及表现的知遇情结,仍可找出诗中深藏的文化根源,及梁代文人咏侠诗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唐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作者大体可分为亲历西域者和未能亲临西域者。亲历西域者的心态与情怀积极乐观,未亲历西域者的诗歌纪实性相对较弱。屯垦戍边诗既展现了屯垦戍边者的艰辛与奉献,歌颂了戍边将士昂扬豪壮的时代激情与靖边卫国的英雄气概,也再现了西域风物、民族和睦、文化融合等社会现实,同时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山花雪月的描写,借助大自然的丰富景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独特的自然观审视社会和历史,体现了诗人的英雄情怀,以及对自然美的独特认识,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边塞诗代表着唐人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宋代也有边塞诗 ,但其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就唐和北宋两代的边塞诗从内容、风格上加以比较 ,并就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呈现的阔大意象构成其审美特征之一———崇高美 ,而其中描写的山、雪、菊、梅、松等 ,就是这些崇高意象的典型。毛泽东诗词所歌颂的对外来压力顽强不屈、敢于挑战的斗争精神 ,以及俊逸、潇洒、挺拔的神采风度 ,是诗人内在高尚人格与完美精神境界的体现 ,是他崇仰、追求甚至自许的性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18.
汉末儒学衰微之后 ,追求个性解放与重视个人情感 ,已逐渐演变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古诗发扬重个性重感情的作风 ,以慷慨悲歌为美 ,它吸收了诗骚精神 ,抒发文人自身的情志 ,使坠失了多时的诗性精神在汉末大放异彩 ,深刻地影响了魏晋以后的诗歌创作及诗美特性。本文以思妇、游子、士子诗歌三大主体情感的特征出发 ,论述其缘情言志特点和状态。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诗坛新诗格律化的旗手。他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创作格律化新诗 ,诗中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主精神 ,充满着乐观情绪和青春活力。他的诗熔中西文化于一炉 ,情感丰富 ,语言凝炼 ,格律严谨 ,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战斗性和时代性 ,富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诗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诗词中数量最多、意义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反映中国现代革命的作品。主要介绍毛泽东诗词中的积极乐观、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并通过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找到现实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