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新诗与旧诗的高下优劣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话题,其实质是怎样看待新诗的标准问题.近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呼声再次掀起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论争,与胡适当年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重读胡适当年谈新诗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现代新诗90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重新思考新诗的标准问题,可以给我们思考今日新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他的新诗理论与创作,不仅是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转型的一种中介形态,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美学意义。因此,全面地透视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创作,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20...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诗史上 ,胡适是为开风气之第一人。在他创作的 30 0多首新旧体诗歌中 ,最为活脱自然 ,最具意趣的 ,莫过于他的那些打油诗了。胡适的打油诗创作 ,与他的白话文主张紧密相关。其打油诗体现了一代文人反正统的心态 ,雅俗相济 ,庄谐并重的风格特点 ,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新诗的第一个集子,是胡适早年在新文学运动中首次尝试性开拓新诗体的产物。本文围绕作者的文学观,以及他在作品语言、选材、音节、艺术处理等方面的刻意探索,进行了分析评论,对胡适在开辟文学新领地上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现代白话新诗取代古典诗歌取得诗歌正宗的地位,不是一个自然的、渐变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场有计划、有目的运动来实现的。胡适是策划、推动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对于胡适在这场新诗运动中的创作和理论实绩,历来毁誉参半。其实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从传播策略的角度来考察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价胡适的新诗运动,而且对于我们更贴切地理解文学史、探究新诗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回顾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胡适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以大胆的"尝试"精神,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是胡适在新诗的初创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诗写作的纲领性美学主张。这一主张的形成,既缘自于胡适对于白话新诗写作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敏感,同时又与他业已形成的中西诗歌经验背景密切相关。它的内涵虽难于确切认指,但仔细分梳,却自有其意义流向。其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于胡适和整个新诗写作给予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形式、理论、语言、艺术等几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对新诗艺术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肯定了刘半农新诗创作的艺术成就,并联系当前的新诗创作实际,探讨了刘半农的诗对新诗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中两代启蒙者纷纷参与新诗创作"尝试",北京大学因之成为新诗诞生的渊薮。与传统诗歌"外断内接"的深潜联系,异域诗精神与艺术的影响,是新诗发生发展另一动因。"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兼容并存,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自由实践,构成新诗多元生态的格局。以文学刊物或社团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胡适、刘半农、郭沫若、冰心、朱自清、冯至、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等诗人,对于新诗书写现实及人生之关系、情感抒写传达方式、自由与格律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为20世纪20年代新诗萌生与发展、艺术精品的创造作了境界独特风采殊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胡适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胡适诗派步大唐新诗创作,始于“五四”文学革命。首先提倡并创作新诗的,是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的胡适。他在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后,紧接着在次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较之用白话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为早,因此...  相似文献   

13.
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俊明 《南都学坛》2005,25(6):57-61
何其芳的新诗和散文以及在文学史研究中的成就已经成了研究者的共识。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如对新诗本体的认识,对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以及民歌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启示性。何其芳认为判断是不是诗并不在于简单的外在的分行排列,而在于要尽可能提供感人、新鲜、深刻的内容和相当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具体的诗人都有着个性和独特的创造,但是其共同的特征是有着形象的优美与丰富,语言的精练和谐、富于音乐性。同时,可贵的是,何其芳在肯定新民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时,也指出民歌体是有局限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因素,他的新诗理论与批评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国新诗形成与当时西方诗歌的翻译分不开。翻译不仅向本土文学注入了异域文学意识形态,同时也引进了新的文学形式,特别是,当一个民族文学处于岌岌可危,遭致信任危机时,翻译文学将替代本土文学而占据中心地位。无论是诗歌改良者黄遵宪、或是诗界革命者梁启超、还是新诗的主张者胡适,都主张向西方文学学习,而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翻译介绍西方优秀的诗歌作品,且包括冯至、郭沫若在内的新诗的实践者正是在消化吸收西方诗歌艺术的基础上达至自己的艺术成就的。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诗时代”、“艺术时代”来审视和描述新诗艺术的自身发展,无疑比重在史述社会发展的“三个十年”论更有诗学意义。现代新诗起步于胡适时代,中经郭沫若时代的创制和戴望舒时代的整合,至艾青时代趋于成熟。新诗艺术发展的时代链中,胡适时代是放足与求真的写实时代,郭沫若时代是创制与求美的浪漫时代,戴望舒时代是纯粹诗歌的现代时代,艾青时代是在苦难中成熟的综合时代。四个艺术时代的嬗递演进,成就了现代新诗及其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从七八岁时动手”习作旧诗①,他很早就能熟练地运用旧诗体写景、抒情、伤时、感事。可是,从1916年起,留学日本的郭沫若竟无师自通地开始试作白话新诗,这和留学美国的胡适开始“尝试”白话新诗几乎在同一时间。②为什么会有如此巧合?为什么郭沫若在开拓新诗上的贡献能够超过胡适?这些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7.
胡适《译张籍的〈节妇吟〉有跋》是创造性翻译,集中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纠葛。首先,译诗转化传统思想,大幅削减封建礼教色彩,反对旧道德,但仍然是折中的转化,体现了过渡时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念;其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指向新诗探索,体现出既摆脱又利用传统的复杂关系,“今译”是新诗的实验方式;最后,译诗婉转寄托胡适个人情感,表现了他在传统婚姻和自由恋爱矛盾中的微妙心理。从《节妇吟》的翻译可以看出,现代与传统的纠葛于“五四”知识分子而言具有多重意义,“今译”是新旧文化磨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概括胡适的国语文学观在创作实践所形成的运用白话的基本态度 ,结合胡适新诗及戏剧的创作实践 ,分析胡适国语文学观在创作中的得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衡哲(莎菲)是胡适在文学革命酝酿、讨论时期的支持者、参与者,也是胡适文学生涯、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中的朋友。这种独特的友情影响了两人的创作,反映在胡适的新诗和陈衡哲的小说之中。新发现的陈衡哲致胡适的信,便是陈的小说《洛绮思的问题》的注脚和作者的自我解说,为这篇影射胡、陈生活的小说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