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德雷茨克和诺齐克传统中,模态认识论关注由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模态联系,如敏感性和反事实安全性。认知封闭失效是作为知识必要条件的反事实条件句封闭失效的结果,该结果依赖斯塔尔内克-刘易斯语义学。这种语义学因忽略模态算子“would”的独立意义而应被摒弃。作为其替代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组合语义学认为,反事实条件句是语境受限的严格条件句。在替代语义学中,加强前件律和逆否规则等逻辑原则有效,因而原本失效的反事实条件句在替代语义中均有效,认知封闭原则成立。  相似文献   

2.
反事实条件句的特异性表现在:用传统理论去解读反事实条件句会使一些事实上无效的推论模式合法化,而对某些逻辑上可信的推论形式反而核证不了.通过分析,强化前件原则、传递原则和假言易位原则,应用于反事实条件句并不失效.有“析取前件”的反事实条件句也可以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3.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该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倾向性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诉诸虚拟条件句是理解倾向性的基本出发点,但必须对条件句的语义学解释作出恰当限制。当代哲学关于属性的一般形而上学研究蕴含倾向属性是内在属性,这一点深入揭示了倾向属性相对于自然定律的索引性特征。此特征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标准的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它所提供的语义学限制将为简单条件句分析提供恰当辩护。  相似文献   

5.
反预设主要是由表达信念与级差含义的词如think,know,a,the,all和both触发:一个带有think、a、all语词的句子的不适当性是与带有know、the、both并行句子的适当性相关的。反预设不同于预设,它不能用域条件进行解释;它相似于级差含义问题,但要为反预设与级差含义提供统一的解释却面临着问题。O.Percus和E.Chemla使用最大化预设理论来考察反预设,并对反预设进行了认知步骤的解释。但在最大化预设的理论框架下,反预设的一些具体性质还有待澄清。按触发反预设的词汇类型——命题态度词与量词——来考察,指出命题的投射状况能很好地解释命题态度词引发的反预设,而量词的不兼容性是引发量词反预设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副词“也”具有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信息类型表现为“反常理信息”、“反听话人预设”和“反说话人预设”三种.“也”的这种功能与“添加”义的泛化有关,说话人主观地把某成员“添加”进某范畴,就会形成“出乎意料”的效果,而这种在“类同”基础上的“添加”又降低了说话人的施为用意,具有特殊的语用效果;“也”字句前提句的缺失,也是说话人利用不足量原则语用策略的表现,对“也”所标示的反预期信息的理解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学界关于旧证据问题进行争论的情况.主张在豪森的反事实策略的基础上区分理论解释性证据和理论预见性证据,以应对反事实概率的可测度性问题.反事实策略并不要求在指派反事实概率上遵循理性的标准,反事实概率实质上是一种先验概率,即无条件的主观置信度,主观贝叶斯主义并不承诺其指派合理性标准.反事实概率的可测度性并不能构成对反事实策略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可以找到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林平在《反事实、控制变量和文本———对定性研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由于没有处理控制变量来解决反事实问题,以“诗性语言”和“个案研究方法”为特征的定性社会学研究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本文则认为,刘文对定性研究的批判意见一方面源于对某些关键概念的模糊界定,另一方面源于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下所导致的循环论证。相对于定量研究来说,定性社会学研究并不具有较低的知识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鲍勒开辟了进化思想史研究的“非达尔文革命”领域,批判以达尔文为中心的进化思想史研究,强调非达尔文思想在进化思想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而,2008年,鲍勒又提出“如果没有达尔文,同时代人无法提出论证充分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历史假设.通过分析鲍勒的相关专著及文献,探讨其看似矛盾的观点背后的“反辉格式”的科学史观及“反事实历史”的研究方法,消解其结论表面上的前后矛盾,达到方法及思想层面的辩证统一.对鲍勒的达尔文进化思想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进化论的历史地位,同时,鲍勒的科学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对科学史的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古汉语读本》将《宗定伯卖鬼》中的“大亟”释为“很累”,笔者认为不妥,同时有必要对“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进行重新解读。文章试图从生活事实(生活常识)、文学事实(艺术真实)、语言事实(文字材料)等方面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力争还这则小说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事实概念的合法性一直是符合论者与反符合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最近,南京师范大学的翟玉章教授通过对罗素的事实概念进行梳理认为,就对真和假的解释而言,事实是空洞的。此外,他还认为,事实概念本身就预设了真概念。就反符合论者对事实的拒斥而言,翟教授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因而非常值得予以关注。通过考察罗素持有符合论的历史以及他对于事实之本性的论述,试图表明事实并非是罗素为了解释真/假而特设的。此外,通过考察事实需要预设真这一观点的可能涵义,翟教授的论证可能包含着某种混淆,因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反事实思维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指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国外关于儿童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主要包括反事实思维与错误信念、假装、因果推理的关系,国内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很薄弱。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重点研究反事实思维与情绪、归因的关系及反事实思维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汉语无标记反事实假设句分为从句假设和主句假设两种类型,主要反映言者的态度或愿望,可以表达多种话语功能:有的意在实施反驳或拒绝,是根据逻辑知识和话语含意推导出来的,可称其逻辑推导式;有的意在表达建议、认同等,是由主句直接或间接表述出来的,可称其为非逻辑推导式。与其他可以表达同样话语功能的句子相比较,无标记反事实假设句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道德价值作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交叉课题,已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然而,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通过对“需要”说、“衡量”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学界关于道德价值的这六大流行定义的解读、辨析,笔者发现,它们均具部分真理,也似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16.
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法形式,被用来表达建议、愿望或说话人的某种情感。本研究使用多模态分析法,对三部热播美剧台词中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进行实证调查,发现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在交际中的基本语用功能是语用缓和,是一种缓和言语行为面子威胁性的礼貌资源;同时,在某些语境的刺激下其功能会发生偏离与变异,出现与缓和用法力量相反的非缓和用法。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能够在语言顺应论的框架下得到统一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7.
采用诱发故事情境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发现,三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1);三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P=0.001);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P0.001)。得出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由于反事实问题的存在,单一个案不能确定因果关系。比较研究的困难在于控制变量,定性研究缺乏控制变量的技术手段。定性研究的结果是用日常语言表述的,日常语言 ( 尤其是汉语)是诗性的,进行科学表述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因此,从科学的视角来看,定性研究存在着根本缺陷,这是社会科学进行实证的定性研究时所必须面对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诱发故事情境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发现,三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1;P<0.01);三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P=0.001);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P<0.001)。得出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和眼动技术的结合,探讨4-5岁幼儿对他人反事实情绪的理解情况。给幼儿讲述一个情绪故事,并在电脑屏幕上依次呈现与故事情景一致的图片,然后提问并让幼儿口头回答,同时记录其眼动特点。结果发现:1)4-5岁幼儿在他人反事实情绪理解中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2)5岁幼儿对庆幸情绪的理解好于对后悔情绪的理解;3)不同的故事情境不会影响幼儿对故事角色面部表情的注视情况,高理解水平与低理解水平的人在不同的反事实情绪理解故事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在眼动注视特点上他们情况的一致性。研究结论:4-5岁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反事实情绪,眼动特点可以在理解水平上做出一定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