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取的名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民族的。地域的语言和心理特征,反映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观念。昆明的地名有汉语地名和少数民族语地名,这些地名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本文将通过有代表性的实例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素有“曼倩遗风”的传统,从先秦时代的倡优一直到如今的谐剧、独角戏亦或时尚的喜剧小品,无不体现了这种传统的深厚与影响久远。先秦时期的倡优是先秦文化艺术领域里与古代音乐、歌舞并驾齐驱的艺苑奇葩。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古代倡优特别是先秦倡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倡优”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入手,剖析这一群体的活动特点和历史成因,期以揭示它与先秦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先秦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先秦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祥之源,在这片汪洋浩荡的源头中,潋滟折射着当时人们对世界意义、社会秩序、生存方式等睿智的见识。这些见识经过不断地汇合、凝聚、升华,最后形成了一种二元交合型的文化精神①。这一文化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认为,它除了同先秦文化所发生的地理、经济、社会诸文化背景直接相关外,还同先秦人的“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有密切联系。本文目的就在于细致考察先秦格物致知的具体方式以及它是如何通过这种致知方式而形成二元高合型文化精神的。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局限于最近的感觉所及的环境,即人们能够思索的仅是他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或现象。”(《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各种思维的直观性,因此在观察事物、解释世界时,往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帮助,或者类比、或者附会、或者替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作“互渗律”的方式。他说:“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出发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  相似文献   

4.
“模式”是行为结构的一种框定,“人格模式”是指一种文化中多数人实际的人格,它是这种文化的各因素对个体形成的最后界定。“人格”的存在使得人与其它生物相区别,它是人面对未来发展自身的理由与标准。既然人具有了一定的“人格”,那他(她)将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试论“王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新时期文坛上倍受瞩目、争议颇大的作家之一。探讨“王朔现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特别是从社会、商业两个意义上来研究作为文学现象和商业现象的“王朔现象”,有助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启迪。作为文学创作现象,它反映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一种新市民文化的诞生与崛起;包含了反叛传统、个人主义、金钱观念等某些现代观念,为文学题材突破禁区增添了勇气。作为商业现象,它是靠商业手段制造、包装、推销而走红的现象,是文艺和商业的.种结合物。  相似文献   

6.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系上古先民建构的一种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并且逐渐成为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时,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文化及其"和合"美学观念,对于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文艺思想对于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等关系的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指出:“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论,就不能把它看作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他并以亚里士多德为例,认为“从最古时代起,在欧洲哲学中就存在着系统的观念”。如果细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就会发现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系统观念。中国的朴素系统观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它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现代新文化的建设具有  相似文献   

8.
本主信仰是白族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是白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并以某种形式反映白族社会生活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一套内容独特、约定成俗的崇拜仪式和活动。“接花”习俗是洱源五村本主信仰中有关婚姻观念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五村与其他白族村落本主信仰的重要差别,体现出白族本主信仰的多样性和村落的差异性。它以仪式和活动的方式展现和延承着五村地域内白族群众对勤俭、和善、孝举和忠诚等社会文化的崇尚与奉行,体现了五村地域内婚念文化文化在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相融通,通过对时代语境的适应性阐释地域婚念文化变迁内涵的同时凸显其独特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鲁文化比较研究李玉洁先秦时期,宋国是殷人后裔微子启的封国。宋文化直接承继殷人,反映出殷文化的特色。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直接承继周人的制度和习俗,春秋时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但鲁国的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是周公东征后所得到的奄国故地,这里曾...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它具有浓重的关东文化的精神渊源,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属于中华文化区域中的亚文化类型。地域文化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地域自身文化精神特征的显现。在辽宁人的性格和文化观念中,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关东文化意识”。这个地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系统。独特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生存形态,历史上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辽宁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由于地域文化的积淀影响,在辽宁人的性格中,坚韧乐观、豁达豪爽、开放宽容的阳刚品格,是性格中的优点;而易满足,少激情,容易小富即安和知足常乐的阴性气质,则是性格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与水井相关的文化观念也渗透到原始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方面,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水井遗迹有关的无形的文化现象。以先秦水井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先秦时期我国水井文化现象,以期拓宽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生成特点可以通过文本的形态和内容来进行“分层”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清华简的文字和篇目属性上,如文字的楚地特征、篇目的整编等;后者则通过清华简中神巫色彩、“楚墨”思想及楚地诗教得到表现。  相似文献   

13.
英语是一种有性别的语言,存在大量带有性别歧视痕迹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特征反映的正是性别歧视的文化传统。19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女权运动不断改变人们思想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并对消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以马作喻体的隐喻,英汉“马”隐喻的偶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重合性;两种语言中“马”隐喻的失配现象,反映出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英汉“马”隐喻的交融,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西文化随着相互借鉴与交流而日益趋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天葬是青藏高原上独有的丧葬方式,它的地域分布极为广泛。因而形成了一种"凡有藏族处,皆有天葬存"的文化现象。本文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圈理论,对天葬这种民俗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天葬民俗文化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受制于这种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它往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认识 ,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语言禁忌”与社会文化观念 ,社会变革以及语用环境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是语言多维交际功能的具体表现 ,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文论相比,以“意境”、“气韵”这一类体现文学的生意和灵魂的范畴为其精髓的中国传统文论,更注重对于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整体性把握,可谓是一种“生命化批评”.这种批评风格的形成,反映出以先秦《易传》、魏晋玄学、唐宋禅学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愚”作为道家哲学的外在形象,内含着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以“无为”为根本依据的“愚”,展露着人生追求的高超智慧,看似以静为主的内在要求,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处事动能,因此,道家“守愚为智”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内在规定。其不仅有着严密的哲学依据和丰富的理论来源,而且对东亚地区尤其是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道家守愚为智的哲学思想较之西方理性的无限膨胀,更符合自然的法则,是一剂缓和人类危机的良药。  相似文献   

19.
由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2003年8月山齐鲁书社出版社。《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该著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为先秦各地城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齐文化是先秦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齐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并非起于当代,但对先秦地域文化研究得较为深入却以现在为最,这股研究先秦地域文化的热潮兴起于改革开放以来,其主要表现为以先秦著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在“反传统”的口号声中发展起来的。暂且不论这种“反传统”是否言过其实.但它调实有许多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它的新颖性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它的出现,伴随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崛起。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的把握,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的评判。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丈学必须“真实地后映生活”这一创作原则的否定。我们承认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但这并不仅仅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更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审美的反映。既然文学是“反映”,就必然有一个真实性问题,因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