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寻找"作为现代主义重要的文学母题之一,卡夫卡和余华均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叙事.笔者就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卡夫卡的<城堡>为例,从寻找主体、寻找原因、寻找过程、寻找结果等方面,分析这两位作家在相同主题下创作的异同,深入挖掘其"寻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临街的窗户》揭示了卡夫卡真实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卡夫卡寻找心灵家园的失落感、孤独的人生体验以及在人生追求与孤独体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矛盾性,这正是卡夫卡主要代表作中常见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无双传》以爱情为主题,采取"读者在场"的写法,文心巧构,道德价值、审美倾向单一,有明确的褒贬意义。王小波的小说《寻找无双》故事框架来源于《无双传》,其主题发散多岐,呈现为戏仿古典的寓言。《无双传》是用平凡的结构、真实的态度编织理想的神话;《寻找无双》叙事结构独特,手法怪诞,其情境、感受却予人切肤的真实感。二者语言外壳相异,人物核心性格具有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卡夫卡小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即从对意识形态和生存环境的特征在卡夫卡作品当中的反映的研究向对卡夫卡个人心理历程的探寻的转变。本文立足于这股潮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卡夫卡的潜意识和恋母情结在其代表作《变形记》当中的折射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判决》是卡夫卡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奠基之作。但论者一般是从卡夫卡惯常的艺术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和其创作过程惯常的主体心理活动特征来谈论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判决》作为卡夫卡最为自我肯定的作品,它的创作指向也奠定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许多批评家把《判决》与其后来写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相提并论,视之为卡夫卡审父情结的自白,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更多则是表现为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内心分裂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在卡夫卡的《城堡》等小说中,严肃的主人公"K"与滑稽的助手们的关系常会构成叙事的关节,使小说充满鲜明的喜剧色彩。这种描写是卡夫卡"上帝般"旁观者身份的表现,使他让K在喜剧情景中接受考验,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卡夫卡以坚韧的精神、喜剧的意识对世界和人生的积极理解。以这种解读来回应卡夫卡,兴许是进入卡夫卡世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诉讼》中的一切都笼罩在"法"之中,但小说中的"法"又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确定的概念,它包含着三个层面含义首先,因为没有其他人控告约瑟夫·K,所以约瑟夫·K的原告就是他自己了.约瑟夫·K的自我控告了约瑟夫·K,正如卡夫卡的自我控告了卡夫卡.其次,卡夫卡作为一个熟悉法律,并以法律为职业的作者,在小说中描写司法黑幕、揭露法律问题,应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次,卡夫卡决不是无神论者,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因此,从宗教意义解读《诉讼》是完全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当然,小说中"法"的内外界限常常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可以说,小说中的世界就是法门内外的世界,也就是卡夫卡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深入研读、思考过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老庄的著作,着迷于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并以中国为题材写出了《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等重要小说。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一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掀起的第二次"中国热"有关;二是"代表着罗曼史、异国情调、美丽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的中国,一直是欧洲人借以逃离欧洲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2.
符贞 《南都学坛》2015,(2):59-6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著名短篇,其主人公格雷布作为典型边缘人的代表,在竭力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他人的救赎,反映了其对善、人性、责任的追寻,为充满悲观色彩的社会留下了一缕希望的阳光。该寻找过程很好阐释了贝娄"肯定"的宗教伦理观。从小说反映的"责任"伦理、"受难—救赎"伦理、"爱人如己"伦理,可以看出贝娄的小说人物塑造深受犹太传统的影响,体现了犹太伦理一神教的道德思想及犹太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4.
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卡夫卡的生平和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对争论颇多且较为费解的《城堡》、《在流放地》和《判决》进行论析,意在探讨卡夫卡作品的本义,并对诸多学者分析卡夫卡作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常常因宥于既定范式而陷入阐释循环。在卡夫卡成为经典以后 ,对卡氏作品的读解同样被种种理论阐释牵绊 ,社会学考察、心理分析、考据索引、存在主义、神学启示和传记批评常常各执一辞 ,从而失却意义的本真。本文以《审判》为对象 ,尝试回归作品内部的个人经验式阅读 ,得出与理论先行的读解方式不尽相同的新解 ,即从不断的追问中确立作品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在中日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该作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讲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中田...  相似文献   

17.
我最先读到的《卡夫卡传》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1月版的《怪笔孤魂—卡夫卡传》,著者是日本的三野大木,译者是耿晏平;后来又得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4月版的《卡夫卡传》,著者是联邦德国的克劳斯·瓦根巴赫,译者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在其短篇小说《变形记》中选择了"甲虫"这一荒诞而奇异的意象来表现小人物格里高尔的变形,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压迫下的恶劣处境,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普遍异化现象。"甲虫"因其深刻的象征寓意而成为了西方变形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在整个西方变形文学系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可能性与必然性两方面浅析卡夫卡缘何对"甲虫"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的《变形记》将肉体的生命动态引进现代生存诗学的理论视域,以身体感官的真实表达来诠释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与隐秘的个体自我建构间的矛盾。卡夫卡的"变形"以一种分裂的思维原则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个人与世界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