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自译本《啼笑皆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警醒国人的翻译目的和中国传统文化取向决定了林语堂必然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审美观促使他进行了创造性翻译。文章结合典型例句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由于诗学上的适应,林语堂选择了翻译《浮生六记》。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林语堂选择了包容性翻译,综合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其译文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4.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试图通过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译文的对比,从翻译的特殊 视角,运用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中译者的 角色,指出曹庸先生在翻译海明威《雨中的猫》的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形式上 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笔者尝试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曹庸先生的译文中某些异化译法 予以归化翻译,继而提出归化的译法虽然在形式上是"译者的隐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 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7.
文化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诗学观对翻译有深远影响,在翻译研究领域被广泛关注。《讨武"檄》是我国古代檄文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林语堂在其长篇传纪文学《Lady Wu》中将此文全篇收录并翻译。林语堂英译《讨武"檄》受到何种诗学观的影响,以及体现何种诗学特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考察《讨武"檄》英译文在字词、句式、修辞以及历史典故层面的诗学翻译策略,揭示译者诗学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 ,笔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来比较《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 )。最后得出结论 ,即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 ,异化应是主流 ,归化是补充  相似文献   

10.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的翻译从16世纪开始,已经历了三次高潮。从理雅各服务基督教传播、融合中西思想、归化特征明显的翻译,到韦利传播中国文化以医治西方的弊端、为忠实内容而不惜牺牲文字优美的翻译,再到林语堂既忠实于中国文化又兼顾西方读者、努力再现源语内容和语言美的翻译,《道德经》的英译策略经历了从归化法为主到力图同时传达原作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异化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再到欢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建构在翻译策略、规范和价值观等基础概念之上,其中交际规范和与之相对应的理解的价值观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研究恰如其分。基于此理论模式,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中传播了怎样的翻译思想,此理论又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提出怎样的要求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以小品散文、长篇小说写作著称的林语堂同时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传记文学作家。特别是在海外期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两大历史传记,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强烈反响。本文结合林语堂各个时期在传记方面的所为,并以海外时期传记创作为主体评述内容,试对他的传记创作思想进行总体归纳与评价。认为林语堂在追求传记文体形式、笔调改革以及人格意识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取向。  相似文献   

14.
胡庆昆  余鹏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71-73,116
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两个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分析程小青翻译《罪数》的翻译策略,以期了解程小青翻译《福尔摩斯全集》时是如何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程小青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形式、称谓与结构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追随主流翻译策略和让译文充满“洋味”;对程小青的归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题名、文化等方面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关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认为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时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适时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城》英译本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他们用单一“归化”的翻译标准评判译文,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从译文202条注释对象入手,运用穷举法,着力探明《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究其原因,这种策略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梁实秋《结婚典礼》的原文和时昭瀛先生的译文对比,运用韦努蒂和奈达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了理论,探讨了译者为解决文化差异问题采用的翻译策略。无论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译者角色都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7.
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是跨文化翻译中两种常用策略。在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中既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上,品牌名称翻译的异化策略逐步占上风,但运用异化策略时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并适当借助归化法,两者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从18世纪开始日渐广泛地影响国际社会,其译本在国外的文本旅行,逐步融人世界文化观念、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在相当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道德经》的翻译史来看,从传教士翻译为主到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沉浮历程;从翻译策略的适应性追求来看,归化策略是《道德经》深化到西方思想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翻译传播的社会效应来看,外国学者、普通民众以及中国人日益增强的《道德经》思想认同,彰显了该经之翻译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晚清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翻译家辜鸿铭,向西方译介了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其译文新颖独特,做法与翻译策略中的归化法不谋而合。本文拟在后殖民理论视阈下重新解读辜鸿铭译经中的归化翻译,通过分析辜氏译本中所运用归化法的特征及其动机与意义,指出归化翻译策略并非总是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共谋,它也可以成为弱势民族宣扬其文化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赢取理解与认同的利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鲁迅和林语堂身处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但文化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和主张,具体体现在:鲁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建立新文化,主张"逐字译"和"洋气",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则更多地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倡"句译"和"反对洋化"、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另外,二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