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北宋王铚《四六话》,是中国骈文批评史上第一部以四六为专门对象的文话。该书以随笔杂记的形式,品鉴了以表、启为代表的宋四六文,讨论了其源流、演变,总结了四六创作经验。《四六话》作为一本理论批评专著,承继了前代骈文批评对修辞方法的关注,倡导偶对、典事的运用不仅要能装饰文句,更要具备内容上的实用性。该书创设了古代骈文理论新的载体,为后代骈文理论的赓续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
《四六丛话》是清代孙梅的一部辑著,既辑录了元代以前的骈文文话,又表现了辑录者骈文理论批评观念,有骈文著述“集大成”之誉。清人陈广宁云:“从未有钩元摘要,抉作者之心思,汇词章之渊蔽,使二千年来骈四俪六之文若烛照数计,如我夫子(指《四六丛话》作者孙梅)之集大成者也!”今人陈志扬亦云:“《四六丛话》是我国古代骈文理论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现在骈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华的文学成就以古文称著,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然而,李华的骈文是其古文成立的基础。在中国文类发展史中,李华的骈文乃是介于六朝骈文和唐宋散文之间的一个亚类。对李华骈文代表作的分析表明,其骈文不仅影响了唐宋古文,还对宋四六的形成起到了范型作用。此外,李华的骈文对研究中国韵文体寓言的缺类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术界发生了由“宋学”到“汉学”的学术转型,学风由空疏玄虚转向崇实尚博。在这种学术背景下,骈文理论观念也发生了由空转实的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将训诂学引入骈文研究领域,从而催生了骈文训诂。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成就尤为突出,其继承《文心雕龙》的实学精神,引“汉学”训诂之学入骈文领域,以成骈文训诂,实现了由空疏玄虚到实事求是的骈文理论观念转变,开创了骈文理论的崭新局面。这也是《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的根本价值和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先驱者戴名世、方苞等关注时文对古文空间的挤压,主张复三代秦汉经史类"古文",对诗词、四六等"艺"都比较轻视、冷漠。创始者姚鼐在乾嘉汉学兴盛与骈文复兴的背景下,关注骈文,虽然对六朝藻丽俳语颇有微词,但对骈文文体本身并不轻视,对好友的骈文成就加以肯定。桐城后学,包括姚门弟子和曾国藩等,理解并接受骈文,他们不仅在骈散对举的话语体系中探究骈文的功能、特征、风格等,有的还喜爱骈文,创作骈文。整体上,桐城派主张文章以"道"、"理"、"气"而不是以骈体之"辞"来定高卑优劣。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为现代文章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7.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8.
清初骈文尚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辩护,乾嘉时,骈文创作高峰到来,其成就足以与散文相抗,文坛因此出现了骈散之辨。在此大背景下,从嘉、道至晚清,骈文的尊体意识日趋明晰。骈文尊体的思潮与努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追溯骈文源头,确立骈散同源、骈散相通观念,并在创作中融通骈散;其二,确立骈文的批评标准,一方面强调骈文的立意、风骨、结构开阖等,表现出向古文标准靠拢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在逐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批评话语;其三,区分骈文与四六,为骈文正名辨体,提升骈文趣味。这种尊体思潮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骈散并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毕沅幕府是乾隆中后期最大的艺文幕府,汇聚了当时各派一流的文章家,其中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学诚等对以洪亮吉等为代表的骈文派及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攻击,章氏力主"古文必推叙事",力挽古文衰落的局面.面对史学派的批评,毕沅幕府内以洪亮吉、汪中等为代表的骈文派表现出了打通骈散、兼容并包的倾向.毕沅幕府骈文派的巨大创作成就为后来曾燠、阮元等幕府对骈文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骈文能够在嘉道之际与桐城派古文相抗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陆贽的现存文章中,奏议占极大比重,亦代表其文章成就。陆贽的奏议是略具古文因素的骈文,这说明了骈文是中国散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陆贽知贡举,取英才韩愈。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晚唐作家李商隐在经历了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其为文之兴趣又回复到骈文之上,并且取得成就。韩愈的古文成就,其根基在于骈文的训练。欧阳修知贡举,取英才苏轼等多人。欧阳修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为宋代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的古文成就,其根基亦在于骈文的训练。唐宋的古文运动规定了此后的古文审美趣向,亦即优秀的古文总是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骈文的美质。由此可知,中国的文章,其运动发展的机制乃是骈文和古文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1.
清中叶是有清一代骈文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骈文史上最有分量的骈文大家多半产生于这一阶段,而袁枚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在骈文观上,袁枚主张文分骈散是自然之理、骈散系出一源且各有价值、骈散代雄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袁枚骈文形成了流丽浑脱的风格特色,这是他在规抚以唐宋骈文家为代表的历代前贤、综取经史百家各种精粹的基础上,发挥才情、熔裁学识、涵纳个性而刻意创辟的结果.袁枚骈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句式灵活多变、俪体散趣及议论自铸伟词、奇纵融通两方面,最能体现其特色与优长.要之,袁枚称得上是清代骈文史上无可争议的一位大家,《小仓山房外集》也称得上是一部独标高格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宋四六是骈文在宋代进一步定型化后所获得的专称。它应用广泛,更是科举应试的通用文体,其矜尚用事、典赡精工的特点对类书提出了强烈的吁求。而类书在提供临文之需的同时,也不免使宋四六走上程式化的道路,逐渐丧失活力,沦为“类书外编”。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文章中具有明显的骈文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书信、经文和状表、论赞、对话及言论。传奇中仍部分采用骈文形式原因有三,一是文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雅俗互动地结果,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二是作家群与读者群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提高传奇文的文学性是其必然要求。三是宗教,包括佛藏与道藏的韵文形式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清代乾隆时期至当代,学界对汪中骈文研究,从内容上说,一是高度赞扬汪中的文学成就,肯定汪中是清代骈文创作的最高峰;二是指明汪中的骈文创作根源于六朝。从形式上说,各家评论以评点式为主,寥寥数语,没有翔实具体地说明汪中与六朝骈文之间的渊源。由此观之,对汪中骈文的研究尚有较大学术空间,应当系统研究汪中骈文,深入分析其对六朝骈文之师承与超越,进一步探讨汪中的骈文主张及创作对清代骈散之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骈文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产生和发展从诸多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一方面,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为骈文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和物质手段;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诸如阴阳对称思维、尚古尊经的意识等都对骈文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骈文文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特质和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是骈文发展的繁盛期,但东晋时期则一度陷入低潮。这与历史背景、时代风气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洪亮吉是乾嘉时期极具声望的骈文作家。他一生学问广博,识见超卓,其骈文既继承了六朝骈文优秀的抒情风格,又自成一家,有力地证明了清代骈文卓然自立、繁荣复兴的文化地位。古朴淡雅是其骈文的总特点。以学济文,气质渊雅;用典自然,高古为尚;韵律和谐,铿锵悦耳;情感真挚,凄恻委婉是其骈文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非常丰富。古文主气盛言宜,但骈文之气不同于古文之气,主要表现为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借助虚词启承转合以及潜气内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中坚,韩愈在批评骈文的同时,更把骈文作为古文创新的起点和资源.在他的古文佳构当中,韩愈充分吸收和彰显骈文的艺术优长,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含量.韩愈的文体创新实践表明:古文创作艺术成就的高下,以及唐代古文运动的成败,与借鉴和吸收骈文艺术营养的态度和水平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形式及艺术境界,探讨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肯定它对中国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