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为例,廓清了学校大学文化形成的“遗传因素”,阐述了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基因母体对学校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指出了院系调整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述了社会环境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政治经济环境、教育方针政策、政治运动事件对学校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社会环境影响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阐述了学科文化的内涵,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从雕塑与建筑、文艺与诗词、观念与校风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科文化对大学文化形成的影响,比较了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学科因素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活动类型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大学主要群体的特征,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校长群体、管理群体、学术群体和学生群体对大学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比较了学术群体与管理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群体因素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5.
大学多校区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校区文化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以及校区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重点阐述了校区文化融合的原则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汉语为什么会定型为“四声”?陈寅恪先生早在 2 0世纪初就认为是由于佛经的转读与古印度声明论之三声的影响所致。根据现存沈约关于“四声”的材料考论 ,汉语“四声”形成的真正理论依据并非外来的文化 ,而是渊源于传统文化中古老的“四象”理论  相似文献   

7.
《宿州学院学报》2011,(10):2+127-F0002,F0003
在“十一五”的征程中,宿州学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三馆三所一冈”为依托,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以孟二冬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建设个性鲜明而富有成效。孟二冬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被胡锦涛书记赞誉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他的崇高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5年12月,教育部党组下发向孟二冬学习的决定后,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向孟二冬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场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一种“能动”的无形作用方式对所处群体产生影响,使他们在教育传承过程中表现出统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受外来文化、信息爆炸、大学合并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传承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是当代大学思考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四甲小学创建于1864年9月,前身“东渐书院”,百年传承,底蕴深厚;学校毗邻四甲部队,受军营文化浸染,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10多年来,我们以“书院文化”、“军营文化”滋润与养育学校文化,确立了以“军旅”为主题、“亮剑”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内涵。军旅文化在摸索和积淀的过程中,以无形的精神文化感染人,以严密的制度文化规范人,以有形的物质文化影响人,以丰富的行为文化培养人。一路走  相似文献   

10.
在面对学校主流文化由内向外的“规训”时,学生不仅会接受与内化,同时也会派生出独具“风格”的亚文化与之“抗衡”。 研究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班级,倾听学生关于校服的“言说”,记录他们通过改造校服“抵抗”学校规定的具体事件。 在此基础上,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学生对待校服的“态度”与“行动”背后的社会意义,勾勒出销匿在学生亚文化“风格”中的社会分层图景。 在对原生家庭阶层文化认同的“自甘”态度下,学生以校服为载体采取“对峙”的行动方式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抗争,最终在结构性的制度壁垒与自致性的能力抉择的双重“施压”下形成具有生产性的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河套地处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自古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演绎之地;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影响此消彼长,耷此生活的各民族人民秉承开放包容、进取不息的精神,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接受认同对方的文化习俗,并融入各自生活,形成博采众长、异彩纷呈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军事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商业交流、移民、民族融合等方式,不断与其他文化现象融合,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河套地处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自古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演绎之地;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影响此消彼长,在此生活的各民族人民秉承开放包容、进取不息的精神,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接受认同对方的文化习俗,并融入各自生活,形成博采众长、异彩纷呈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军事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商业交流、移民、民族融合等方式,不断与其他文化现象融合,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分析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步晚,发育先天不足,教育模式是多国教育模式的混合型,至今还未能形成稳定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中国大学的特色是“学校加社区”结构,具有办学机构和社区管理的双重属性。从此出发,文章探讨了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和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管理体制,指出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作为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正是中国大学现代化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教师共同体推崇的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是对传统教师文化的扬弃,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共同体形成中,受到了传统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学校优质文化为目标,追求“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文化,并通过学校制度创新,来重构教师文化有助于化解这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彭秀娟 《新天地》2011,(8):133-133
一、“选择——调试——创新”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模式 近年随着旅游开发,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开发一个,毁掉一个,开发一个,消灭一个”的形势,外来经济的进入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当地文化的流失为代价,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校本管理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双向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的思想及内涵体现着现代学校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一种追求与选择。校本管理要依赖和反映学校已有的组织文化 ,同时客观上它又对学校的组织及其文化的生成和重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校本管理和校本领导对学校组织文化维持与发展的影响 ,探索了学校组织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校训代表了学校的灵魂,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分别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极具特色的中西方语言差别。通过研究得出,在中西方语言差别的影响下,中西方校训也有许多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说明地方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动效应。绍兴文理学院承传越文化之“发愤图强”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名人精神,并经过批判和文化过滤,培育和凝炼成“修德、求真、图强”的校园精神。学校以百年校史积淀的文化精神熏陶培养人才,同时也影响社会,发挥了学校对于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强化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大学捐赠是捐赠者自愿、主动支持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援助行动。向大学捐赠,并以校友、社会公众人士、企业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捐赠形式、学校和社会宣传为载体形成大学捐赠文化。大学捐赠文化涵盖精神、制度、环境、财物、教化、传承等方面,是大学文化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捐赠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捐赠文化凝聚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对大学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捐赠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影响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捐赠文化建设要把握大学捐赠文化建设的方向,做好大学捐赠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保障大学捐赠文化的尊严。深入研究和弘扬大学捐赠文化,正确倡导捐赠兴学对大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晋南很多市县的方言尊称“老师”为“师傅”,称呼“学校”为“书房”,把“毛笔”叫“生活”。“师傅”、“书房”和“生活”的说法是沿用古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越是使用频率高的意义越能抵御外来新词语的冲击。所以“师傅”、“书房”和“生活”古义的世代相传反映出当地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