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民初资产阶级地方自治是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阶梯,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的一项政治成就。但民初资产阶级地方自治,在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民主政治环境差、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不高以及国民教育普及率极低的落后国家,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水平是不会太高的。代议选举水平、地方行政管理水平、国民参政意识水准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四方面构成了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早期乡村自治思想从发轫到初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求学至参与建党前是毛泽东的早期乡村自治思想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地方自治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在这一阶段,由于他受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其思想呈现出变化快、未定型,因此,他提出和实践的虽同是地方自治,但性质和含义并不同一。他的地方自治思想最早源于孙中山,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性质,主张从政治上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地方分权制。1916年7月25日,他在《致萧子州信》中,首次提到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点:“近日海上诸名流演说,如孙中山之地方自治等,长哉万言,殊可益和,《湖南公报》  相似文献   

3.
欧盟的辅助原则、接近性原则、比例适度原则在欧洲地方自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原则对中国地方自治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启示性意义,中国可以在培育地方自治理念、法制化地方自治原则与规则、推进民主责任制、提高公民参与度、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增强地方自治政府的权能以及构建多元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特定的地方自治观,它构成了近代中国地方自治观念及其嬗变的前见和基础,在西方地方自治学说传入中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占居主导地位的地方自治观.西方自治学说的影响不在于全然颠覆中国传统自治观的政治内容,而是赋予它地方自治团体的法律上的人格化形式.因此,地方自治西方移植说只有针对法律意义上的团体自治才能成立.我国的自治学说直到民国中后期才完成从政治意义到法律意义的转变,并相应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法学学说形式.地方自治团体的概念是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学说嬗变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5.
现代的民主宪政是由地方和中央的分权与制衡发展而来的。地方自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是宪政中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晚清在内忧外患之时实行地方自治有力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宪政的先河,对中国民主宪政的萌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对中国清末地方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而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思潮.地方自治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进步、民主思想潮流之一.地方自治改革,是清末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清王朝"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国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其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戌戊以来中国民主思想潮流的涌动及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折射.而日本对清末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是“清末”预备立宪前现代意义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和尝试者,他创立了以“自治其身,自治其乡”为起点的逐级推进地方自治的思想模式,成为后来中国地方自治的经典模式。黄遵宪对地方自治的最初认识始于1877年,其以清朝首届驻日使馆参赞的身份随公使何如璋东渡日本,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地方政制做了细心体察。他认为,中国贫弱源于政弊,政弊之端又在官集权于一身,致使民权丧失、民智阻塞、民气不昌、民力衰弱。而破除政弊之道在于伸张民权、开启民智和壮大民力,破除政弊之法又首在地方自治。在他意愿中,“自治其身”可以养成国民自治资格,“自治其乡”足以奠定自治的基础。它是破除专制集权的开端和赋予民权方式,最终使中国走向立宪政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截止到1990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159个。自治地方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45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占少数民族总数的77%。民族自治地方大部分是边疆,民族成分和社会环境都较复杂。因此,自治地方是我国民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正确把握住自治地方民族问题的特点,解决好自治地方的民族问题,对于我国整个民族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一个显著变化,即自治形式在局部范围的相对活跃。自治形式相对活跃,集中反映在对以往单一的自治形式的突破,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形式、地方国治形式和社区自治形式三维一体的自治新格局。区域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增强、中国社会结构向分化型的转变、国家权力向地方分权的转变等是当今中国自治形式相对活跃的客观基础和重要条件。这种新型的自治形式,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立法中的扩张权、限缩权与排除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 ,同时享有自治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双重立法权。自治立法权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享有的立法权 ,地方立法权则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而享有的立法权 ,二者之间有着质的差异。在自治立法中 ,立法机关分别具有扩张权、限缩权和排除权的权能 ,而地方立法权则不具有这样的权能。因此 ,正确区分自治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 ,并正确的行使自治立法的扩张权、限缩权和排除权 ,是完善民族立法 ,充分行使民族自治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制度,是区别于主权自治和地方自治的基层社会自治。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二元化权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体现了中国宪法中国家与社会互相分权的发展趋势;落实了人民主权的宪政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实践了宪法上的人权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村民自治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应在宪法中明确村民自治的宪法地位与村民自治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并制定出关于村民自治的《村民自治法》。  相似文献   

12.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国家转型与建设的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的发生却有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如果说联邦主义理论是知识分子认同与推行联省自治运动的外来学理依据,那么对于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后来的地方军阀而言,影响他们认同联省自治运动的则是地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联邦制理论主要希望通过省自治,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宪政国家,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地方主义的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地方军阀在省区的既得利益.地方主义既为联省自治运动在中国找到一定落脚点,但又制约着联省自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联邦制运动的力量基础不一,最终形成联省自治运动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清季正式筹办的地方自治中,城厢地方自治开始得最早,也完成得最好,而且不少城厢自治团体已经成立并开始运行,并有效地处理公益事宜。城厢地方自治包括城厢自治筹办、城厢自治团体的运作等两个方面。为保证城厢自治团体正常和有效运行,除遵循《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有关规定外,首先是制定自治团体运行的系列规则,解决自治运行的保障条件等问题。城厢自治团体正常和有效的运行,与自治权与行政权或者是自治团体与官府关系密切。清季城厢地方自治虽然存在不少缺陷,如一些官员在筹办地方自治中应付了事、城厢自治团体的代议性严重不足、一些自治团体职员不纯、居民反受城厢自治团体之害等,但是城厢自治团体在诸如建立自律规则、积极谋求公益并推进民治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对完善当代中国的基层自治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我国长期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使得先进的宪政制度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变为现实.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认为地方自治运动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中国在清朝末年引入了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新县制是国民政府后期所实施的地方自治制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得到最全面、最认真实施的地方自治制度。政府及各界人士为推行新县制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和现实脱节,其根源在于政治法律制度不能保障人民享有其应有的权利,人民也无法感受到制度的宝贵和需要。政治法律制度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保卫,这是中国近代很多政治法律制度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地方自治思想是黄兴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民国初年,黄兴高度重视地方自治问题,主张积极推行地方自治以伸张民权,并为实现宪政奠定良好基础。研究黄兴的地方自治思想对于全面了解其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剑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他积极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创办《太平洋》杂志,宣传地方自治,是联省自治思想的重要倡导者。在联省自治运动中,李剑农更是站在前列。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联省自治的理想未能实现。但作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页,联省自治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方自治思想最初由西方传教士输入中国,主要在其所创办的刊物和介绍西方的中文著作中对地方议会制度和地方普选官吏情形进行介绍。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开始在自己编著的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书籍中对西方地方自治进行介绍与传播,内容主要涉及地方议会的形成、构成和组织活动的原则,以及地方官吏民主选举和乡官设置。19世纪60至90年代,游历、出使或随使西方的知识分子置身于实地,耳闻目睹了西方地方自治制度的情形后,明确而具体地将西方自治的信息告知国人。晚清外国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过程,不仅暗示着中国由强至弱的深刻原因以及富强目标所面临的制度困境,而且也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一种制度蓝本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法国实行地方行政"双轨制",即在特定地方层面同时存在地方自治团体和中央派驻机构,地方领土单位实行"有限自治",遵循宪法所确定的自主管理原则,财政自治原则,辅助原则以及禁止监护原则。法国的经验展现出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单一制国家实行地方自治的可能路径和模式,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立宪之根本"的地方自治在清政府、地方督抚、士绅及社会各界的多向推动下,经历了由思想萌动到政治实践,由局部试验到全国规模的政府倡办阶段,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山东积极而有成效,推行地方自治又以济南之历城为先。选取山东地方自治作为解剖点,可由点及面地了解中国地方自治的历程,有助于深入探讨清末民初山东政局的走向,且对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