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文章认为,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国家中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其关系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对我国新疆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了伊犁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原因及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的对策,以利于巩固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促进睦邻友好.  相似文献   

3.
杨丽萍 《民族学刊》2013,4(3):81-85,122-123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具有不同表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等若干类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应根据类型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56个民族的族别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严庆  周涵 《民族论坛》2012,(12):5-10
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是跨界民族认同的基本组成部分,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分别忠诚于不同的对象,并在不同的族裔群体成员中形成不同优先性组合,从而导致认同差异。厘清和认知跨界民族的认同组成与本质,是正确施以认同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雷勇 《世界民族》2011,(2):9-14
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其成员对族群文化的反思性行为,是社会现代性的产物。它经由文化层面的冲突、反省和调整而得以形成。跨界民族在文化认同区分、凝聚和动员等主要功用的基础上对族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民族国家应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引领跨界民族完成其现代建构,即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跨界民族是指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居住于毗邻国家的民族。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一个国家为主体民族的同一个民族分布在相邻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是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之一;一是同一个民族被不同的国家划分.没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如库尔德人和萨米人)。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民族认同中的民族与国家、情感与理性、封闭与开放的张力的把握,影响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当代中国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弱化与认同障碍主要表现在:国内民族分裂主义的扩张、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交织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当前要加强民族国家认同、反对民族分裂;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试对我国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跨界民族能为民心相通"积基树本";为贸易畅通"保驾护航";为政策沟通"牵线搭桥"。同时阐述了不同地区的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发挥跨界民族的文化优势,实现固边、守边、安边和"拓边";加强政策学习,增强国家认同;务实合作,共同直面跨界民族问题;重视和培养我国各类跨界民族人力资源;借助岁时节气,举办民族文化旅游盛会;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跨界民族民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问题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就存在的民族政治问题,在社会转型与利益分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凸显.边疆治理面临着民族矛盾上升、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流失、跨界民族问题增多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化解利益分化时期国家认同与治理危机,需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驾驭民族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民族地区的中介组织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达到善治.  相似文献   

10.
相邻国家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和睦相处,有的兵戎相见.而跨界民族关系往往成为影响相邻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跨界民族关系既可以是国家间发生纠纷的诱因,也可以成为国家间密切联系的纽带.认真研究跨界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对于相关国家的内政、外交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跨界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到相邻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跨界民族关系是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晴雨表”、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主权、跨界民族关系和国防安全、跨界民族关系和泛民族主义、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力量,族群的政治认同因此具有层次性。香港、澳门回归前后,当地族群的国家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国籍选择上,国籍选定成为港澳居民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族属认同的边界有所相同,但在国家整体利益高于族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又比较紧密。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下,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趋于合一。海峡两岸目前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在“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的框架内,台湾族群可以与港澳地区在相似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也可以与大陆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港澳台三地之间的族群“和平跨居”,“跨越”的是“国家认同”(中国)下的不同行政地域边界;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和平跨居”,“跨越”的是不同的行政地域边界和社会制度边界;而港澳台地区国内族群与国外族群的“和平跨居”,“跨越”的则是不同的国家疆界。港澳台地区的族群的“和平跨居”,将在全球经济交往和族群关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22日,在富有"最和平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恐怖枪击事件。人们多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视角分析其原因,缺乏族群间"认同"层面的深层次解读。文章认为,造成"7·22"事件的关键原因在于挪威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互不认同";而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穆斯林群体的长期负面宣传,则是挪威当地民众对外来移民"不认同"的主要根源;全球化的今天唯有提倡、做到"信仰自由、认同多元、包容他者、兼济天下",社会方能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3.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 ,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 ,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 ,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 ,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 ,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 ,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群”等 ,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 ,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 ,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的含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 ,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念为题,从多民族国家和多样性世界的视角出发,论述了这一观念在文明观、民族观、和谐观方面的重大意义,对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的和谐社会构建问题从理念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国情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既认同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又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在认同中容多样、在多样中求认同的格局。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穆斯林文化独具特色,个性鲜明,更需要与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华夏文化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为实现建立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Based on a doctoral study of Polish migrant mothers living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paper examines women's narratives pertinent to ethnicity,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as well as the mutual entanglements of these dimensions. While the ethnic identity matrix often evokes dimensions of transnationalism and integration, the addition of the femininity component illustrates the diversity among contemporary Polish migrant women in Western Europe with regard to their identity practices. The analyses of transnational, translocal and cosmopolitan orientations highlight their binding to a contextualized understanding of femininity – its various markers and corollary epitome of motherhood, particularly in the Polish context. The main findings comprise an ideal-type based typology of migrant mothering, which sheds light on how mobility and gender intersect. The discussions adopt the social class lens in an attempt to focu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certain maternal and migrant identities among Polish women. By underscoring the value of both inte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perspectives, the paper calls for additional aspects of translocality and hybridization, seeing them as noticeable social markers of the Polish female migrants’ biographies.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民族和族群在概念及使用上的辨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同层次的认同进行了梳理,以明晰认同从个体到族群再到中华民族的汇聚过程,进而推导出不同层次的认同对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flexible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as a mechanism of accommodation and resistance deployed by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with origins in the periphery as they respond to chang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in the world-system. This paper addresses criticisms that world-system analyses are ‘too macro’ or ‘structurally deterministic’ by examining on the ground action and responses by a local oppositional movement within its broa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Its focus is an historical case study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whose origins lie in European colonial expansion into the Caribbe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paper begins by recounting ethnographic reports of Garifuna origin myths, then sketches this group's forced incorporation in a colonial world-system (and their responses), discusses their assignment to ‘minority group’ status within newly independent Belize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establishing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via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cludes with some thoughts on the emerging ‘virtual communities’ of Garifuna and indigenous peoples around the world that are emerging on the worldwide web today. We explore what the notion of ethnic identity means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and how and why it changes over time. We also try to understand if this flexible identity, and the social movements that arise as it is redefined, can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resistance’. Finally, we ask if diasporic identity movements of indigenous people, like the Garifuna, actually or potentially can contribute to rising challenges against the forces of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Kumaravadivelu教授提出的后方法理论是外语教学的最新成果,后方法理论提出的"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三个参数和十个宏观策略,启发英语教学的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后方法理论对民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导,使教师突破困境,理论和实践合理的互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