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本概念词的翻译是儒学经典英译的一大难关。译者既要忠实地再现原意,又须尽量保持译名的一致以免破坏原概念的贯穿统一,因此,为儒学基本概念词确定一个大致对等的译语便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就《论语》中核心概念词的英译进行探讨,以期在统一译名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3.
因年代久远,Joshua Marshman的《论语》英译本目前已少有人提及。本文从《论语》的英译及其研究、Joshua Marshman的生平简介及其翻译目的、Joshua Marshman译本的情况介绍及其评述等几个方面对Joshua Marshman的《论语》荚译做个简要介评。  相似文献   

4.
《论语》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然而文化专有项使理解和翻译《论语》的难度相应加大。讨论《论语》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并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使《论语》英译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所译《论语》在西方社会广受好评,经久不衰,成为儒经英译的典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生态翻译理论关照下,从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中心地位的体现及多维适应选择三个角度来解读辜鸿铭英译《论语》,认为辜氏译本是一部整合适应选择度极高的佳作。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孔子,因地位非常特殊,对他的称呼变化多元.对此,不同背景的译者处理方法迥异.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可以对《论语》译本中对孔子的称呼的英译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孔子的称呼看似简单,翻译起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语境理论有助于对相关英译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核心单位的翻译处理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语》英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希勤、赖波、夏玉和等对长期困扰翻译界的厚今薄古,重洋轻中的怪圈现象,提出了挑战,他们合作英译的《论语》对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译本中也难免存在瑕疵,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对做好翻译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投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主位结构及衔接机制,造成译本所表达的语篇意义有所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理解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蔡希勤、赖波、夏玉和等对长期困扰翻译界的厚今薄古,重洋轻中的怪圈现象,提出了挑战,他们合作英译的《论语》对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译本中也难免存在瑕疵,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对做好翻译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译文词汇密度(译文LD)是指翻译单位汉语文言句读平均使用的英语单词数量。首先,译文LD以汉语原文为其外部参照,不受英语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的影响,因而无需区分实义词和功能词。其次,译文LD可用以分析译文及其语句和篇章并呈现其在译解、语式和措辞上的风格。再次,Pound和Ku(辜鸿铭)的《论语》英语译本明确了现有的《论语》英译在译文LD区间[5.91,9.13]内波动。该区间在译文LD的数值上界定了多重《论语》英译甚至文言英译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文化负载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论语》辜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策略,论证它给现代典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7.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在儒学西传的进程中,如何将这些关键词的深刻内涵以西方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整、全面地传向西方成为了《论语》英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传播学中信息对比性原则,通过对理雅各、韦利、辜鸿铭和安乐哲四个译本的分析,得出适合当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的关键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语》外译迄今走过了四百余年的历史,对其的评论研究也层出不穷。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以译本本身为对象,忽略了译者及读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论语》各种形态译本的译者及读者,译者就是传播者,读者就是受传者,《论语》译者在选择文本及翻译策略时受到"守门人"的操控,同时译者的可信度影响译本的接受,而读者选择性心理的多样性和历史性也是制约《论语》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分析方法,从语气、语气成分、人称等角度探讨与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不同译者对投射语言的相关翻译策略不尽相同,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理解差异,产生了对原文相关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认知程度的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