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里—洛德理论",源于美国学者帕里对《荷马史诗》演唱和创作传统的理论总结,它由三个结构性单元组成,该理论的核心是"程式"。对于地方歌谣而言它的文本组织形式包含"程式系统",通过分析歌谣语言结构的平行式、韵律特征和频密度,发现新疆民间汉语歌谣文本也有大量的描写程式、句式程式、衬词程式和套语程式,歌谣"主题"的创作图式呈现出口头诗学创作过程中的快速俭省原则。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它既有语言现象又有民俗现象,因此,在对歌谣进行语言学实证研究时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能更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其特质.  相似文献   

2.
《少郎和岱夫》是达斡尔族的一部经典民间叙事诗,笔者试图从文学的视角,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又称"帕里-洛德"理论,通过程式化的语言、主题或典型场景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3.
《米拉尕黑》是融极强的艺术性和典型的叙事性于一体的东乡族叙事长诗。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数代人的传演,明显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此,本文以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依据,就《米拉尕黑》的口头程式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口头程式理论"是二十世纪美国民俗学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又称"帕里-洛德"理论.<福羊之歌>是土族口耳相传的长篇叙事作品,该叙事诗无论是语言、主题还是叙事结构上都呈现出了强烈的模式化倾向.本文主要是运用"口头程式理论"的三个结构性单元,即程式化的语言、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范性或故事类型来解读土族叙事长歌--<福羊之歌>.  相似文献   

5.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是近些年研究口头创作传统最活跃、最兴盛、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之一。其注重口头创作与表演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在表演与交流中创作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这为研究河州花儿的创作传统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野。河州花儿不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注入文化活动中的表演事项。运用“表演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将河州花儿作为“活”的艺术形态和一种表演艺术,对其表演文本的程式化与表演语境中的“表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开河州花儿独特的创作机制和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6.
"口头诗学",又称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古典学学者帕里及其弟子洛德所开创的一门通过类比验证和比较方法解决口头传承内部运作规律的理论典范。在中国,口头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才新起的一门学科,它广泛借鉴了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新的方法论意义,使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发生了从文本走向田野,从集体走向个人,从传统走向传承,从目治之学走向耳治之学的转变。结合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现实,对"口头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及现实意义进行综合评述,可以使口头诗学本土化的内在路径和外在意义更加清晰,从而具有普泛化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声乐表演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接受的中间环节,反映了表演主体的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过程,体现着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性再创造。"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要有品位,而提升艺术品位的必由之路在于积累表演主体的理论素养,积淀以声传情的"顿悟"力,激发表现的灵感,积蓄自我调控的势能。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鲍曼认为,记忆是一种群体的文化建构,表演是一种个体的交流模式。群体记忆关涉集体性和传承性,个体表演则多聚焦口头性和变异性。个体表演者主张、强调传统,是因为传统并不是某种古老的故事或说话方式,而是基于"群体记忆"的对"现在"有用的整合资源和有效工具,正是群体记忆促进了个体表演的完成,使传统融于现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卓立不群,与中国戏曲的大众性和普及性相关,与戏曲表演者的理论修养及艺术追求相关,更离不开戏曲程式化表演和观众特定审美趣味以及欣赏过程中的全身心参与.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创作、表演、欣赏的过程中,表演是创作与接受的中间环节。所以表演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对音乐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声乐表演同样是表演主体的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过程,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性再创造。文章对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抒发模式从声乐表演的特性和声乐表演的情感创造性抒发过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墓志铭作为应用性文体,通常会出现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既是应用文体的特性所决定的,又与一般的应用文体有所不同。墓志铭由志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志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行文方式的模式化、特殊类型的模板式和具体内容的雷同性;铭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化用经典诗句、抄撮志文成句和袭用固定模板。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虽然使墓志铭形式单一,结构固定,但却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有必要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恰当的评估:唐代墓志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为考察他们形象的经典化和在后世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套语,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创作中点化前人成句的创作模式和经典诗句的生成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它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中国戏曲独有的的一种表演风格。它是以虚拟的艺术构成、程式化的表演手段来完成舞台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格萨尔》神授艺人说唱传统中的认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以流浪乞讨维生的说唱艺人的研究 ,学界至今仍偏重于“史诗传承者或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考察 ,以致对口头艺术特有的思维、创编与表达的特殊性还重视不够 ,或有一些偏离 ;而《格萨尔》神授艺人们的一些众所公认的说法———大多数艺人关于其自身、关于他们所说唱的史诗的一些程式化的认同表达———故事范型 ,体现了《格萨尔》神授艺人说唱传统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建造音乐作品必须有两种创作,第一性曲作者的创作和第二性表演者的创作.曾有人把第二性表演者的创作排除在创作领域之外,认为它属于非创作性的复制活动.随着近年来演奏理论的迅速发展,除了作曲家的创作之外,还有对作品的分析及其各式各样的演奏解释,离开这些演奏解释,音乐作品便不能作为社会生活的事实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表演是传播文学艺术作品或艺术表达的重要途径,表演者因表演行为而享有表演者权。但从我国著作权法第38条的规定来看,对表演者权的保护并不充分。为适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须加强和完善对表演者权的法律保护。这不仅能调动表演者的创作积极性,还能促进文学艺术创作和娱乐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