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传统伦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是他人在场的伦理;而生态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远距离的伦理,是他人不在场的伦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人对自身进行自觉的伦理约束,是人自身以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来审视、限制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人的内在利他主义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外在行为上对他人的公平与正义.生态经济学要求的对人自身利益、需要的限制只能通过人的自我限制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内在道德境界的提升.生态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的伦理关切是人的感性生存;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道德理想是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功利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在哲学基础、道德评价标准、人民利益原则、功利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前者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后者把动机与效果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效果是评判行为好坏的唯一根据;前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后者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个人利益是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前者强调功利与正义的统一,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功利的保障,正义是终极目标,后者认为功利与正义截然对立,功利是终极目标,正义只是功利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和康德自律论是两个不同的模式,前者反思行为的遵循,由目的之满足与否来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是以获得幸福为目标的实践道德哲学;后者反思行为的确定,以行为的根本动机及准则作为道德评价的准绳,是一种抽象和思辨的道德哲学论证。但赫费认为它们之间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人的行为的完整模式唯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赫费的道德哲学致力于整合这两种伦理学,他把两者差异定位在不同的行为结构上,即追求型行为模式与意志型行为模式上,借助于两者所追求的相同的道德价值,即依据两者均出自绝对善的理念,实现了两者在其道德哲学中的统一,并指出幸福生活意味着与道德准则相协调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讨论正义问题最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国家篇》是西方古代正义论的典范之作。柏拉图在对话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并指出这种观点把正义的本质规定为利益,把正义的起源归于人们为趋利避害所订立的契约。柏拉图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指出它使人为了利益而追求不正义,错置作为美德和智慧的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仇恨和争斗,最终将破坏不正义者的幸福。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探寻正义的真正本质才能最终驳倒功利主义。根据麦金太尔、卡西尔、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评价,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论概括为"本质主义的正义论"或"整体主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5.
道德功利主义作为道德推理的重要原则,是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推理出道德行为成其为道德的原则是该行为促进了人类的幸福。道德功利主义立足于人类世界,构建了一个现实的道德推理,但它机械唯物主义的唯功利论往往导致正义的丧失和个人权利的被侵犯。如何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道德哲学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功利主义把人的一切行为归因于利益,这不但与人性本善的美好愿望相悖,而且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康德提出德性伦理学与之抗衡,却失之于曲高和寡,于是,他提出至善论,企图把功利主义和义务论进行综合。构成至善的善和幸福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东西,二者的契合必须靠上帝来保障。至善并没有因为其中包含幸福而使自己易于被接受,反而因为掺入了经验的因素遭受指责。  相似文献   

7.
在伦理思想史上,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基本原则的功利主义独树一帜。通过对这一原则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功利主义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对利益范畴作了片面而狭隘的规定,对社会利益的实质内容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真实关系表现出理解上的困惑与迷茫。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坚持辩证观点,从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出发,对人的根本利益、社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辟阐述,从而实现了对功利主义的全面扬弃与超越,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追求社会与人生不断迈向文明与幸福提供了道德上唯一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是针对功利主义理论提出的。从罗尔斯的视角看,功利主义理论存在着类比推理谬误、最大幸福幻象、善优先预设的理论缺陷。罗尔斯通过契约论原初状态对类比推理的批判、两个正义原则对最大幸福的批判和两个优先原则对善优先预设的批判等多个维度努力实现了对功利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特殊的英国思想背景蕴育了苏格兰启蒙学派第一位伟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哈奇森,哈奇森在道德哲学中提出了道德代数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论,认为"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是最好的行为。虽然道德代数法包含了丰富的功利主义元素,但哈奇森绝非功利主义者,道德代数法的提出,凸显了哈奇森道德哲学内在具有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0.
功利主义幸福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功利主义学派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幸福观,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宗旨。功利主义学派把一切关系归结为功利关系,把道德的善恶与快乐幸福相联系。幸福意味着快乐的获得,痛苦的避免,不幸意味着快乐的减少,痛苦的增加。行为的善恶不仅取决于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的量,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所产生的快乐的质。功利主义幸福观提倡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最终谋求精神快乐与物质享受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