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謇和他苦心经营的南通地方自治模式,一度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楷模。南通也因此而在全国享有"模范县"的称号。然而,随着大生集团的衰败,南通的地方自治发展也就此止步。是何原因导致张謇及其南通模式的失败呢?本文以为张謇个人负有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2.
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设了中国近代有开拓意义的民族企业——大生纱厂。在大生纱厂早期,其内部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典型的集权性运营机制到建立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查帐员为基本特征的三权分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过程。但大生纱厂内部治理始终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即体现为张謇个人在企业内部的集权特性。这种集权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4.
正1895年,张謇开始创办通州大生纱厂。在大生纱厂开车并盈利后,张謇便不断创办企业,有时甚至一年办几个。这些企业共同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企业集团——大生企业集团。在这个企业集团中,大生纱厂是龙头,带动其他企业的协同发展。对大生企业集团的经营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不仅使我们更能了解当年大生集  相似文献   

5.
张謇是民营企业家。他虽有官衔,但无实职;大生纱厂虽有官股,但并非控股;他是以绅商的身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对股民负责,因而决非官办。张謇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创立了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大生集团,可见是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为当今的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6.
实业家张謇先生以“绅领商办”的股份制企业模式,创建大生纺织公司.这种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中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存关系、官商之间的权利关系,促进了企业二十余年的顺利发展,张謇因此得以借助大生的资金和融资渠道实施其在南通“建设一新世界的雏型”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张謇任用吴寄尘担任作为大生集团“神经中枢”的大生沪事务所(前身为大生沪帐房)的负责人.在此后十多年中,他们共谋大生发展.并在共同的事业中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结成同甘苦共患难的忘年之交.在大生集团发展史上谱写了一段充满时代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友谊佳话。  相似文献   

8.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也是近代公司制度实践的探索者。大生集团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家族公司,而是超越家族企业的局限,最早在实践中探索规范的股份公司制度的确立。大生公司的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谋求出资人与公司法人在所有权、控制权、剩余分配权上的均衡,实现多元投资前提下公司激励、约束和控制的创新。大生系统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兼顾规范公正和灵活有效,具有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阶段的鲜明特色。张謇是大生系统公司制度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作为制度中人,并受制于各方力量的博弈,其创新功绩和历史局限并存互见。  相似文献   

9.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他所作诸多历史贡献的重要基础在于兴办大生企业集团,而大生企业集团成功的基础主要在于企业制度创新。张謇利用股份制兴办中国第一个民营企业集团,把爱国爱民作为企业上下一心的价值理念,并建立机构精干、章法严明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行将管理人员经营劳动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的分红激励方式,实行重视市场营销的经营方针,实施重视人才开发与管理,重视新式教育的发展战略,实行从实际出发、人性化的劳动制度等,为中国近代企业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张謇将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与务实精神相结合,重视企业制度创新,这成为近代大生企业集团保持较强竞争能力的首要条件,对我们在新世纪里办好中国企业,壮大民族经济实力,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謇中状元后,毅然辞职还乡.原因在于更名之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下层贪官的种子;群臣雨中跪迎太后,使他对上层封建官僚集团大失所望;弹劾李鸿章未果,使他坚定了弃政从业的决心.经过三十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张謇办实业,除大生纱厂外,还有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运输、银行、码头等行业的34个大小企业及20个盐垦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张謇办教育,自通州师范学校始,共建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职业学校4所.张謇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学以致用,读书为做实事;勤俭一生,造福家乡百万人.  相似文献   

11.
信用本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达成契约、实现交易的必要条件,因此,信用不仅体现在延期交易和资金借贷这样的特殊交易形式中,也存在于一切形式的市场交易活动中。信用的本质就是对契约关系中的义务承担者履约意向、履约能力和履约后果的确定性预期。信用的运动表现为信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信用的过度膨胀和过度收缩则是信用的两种畸形运动方式。一个经济主体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一旦形成外围中心式的信用结构,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局部信用和社会整体信用之间的关系看,局部信用的丧失通常会促使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趋于完备,但完备性契约能够降低风险、减少长期交易费用的假设是以良好的社会整体信用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信用观相比,现代信用观不仅重视从道德的角度解读信用,更强调从经济和法律的维度展开对信用的全方位解读。从道德、经济、法律三个角度来诠释信用,会使我们形成一个丰富、立体的信用观。信用固然是人的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营准则和为政之基,同时它也是一种资本和财富的体现,在契约社会里守信还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义务。基于此,在构建中国现代信用观的过程中,既要重拾中国传统信用文化之精华,又要汲取西方契约信用文明之营养,更要建立完备信用法律制度之体系,最终形成一种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现代社会信用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信任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组织活动中,信任不仅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本文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系统分析了组织信任的功能及其社会心理特征,力图从中揭示组织信任产生的社会条件,并阐述了低信任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最后,文章就如何建立高信任的社会组织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作者费尽笔力塑造的"全忠仗义"的宋江遭遇众多读者的厌恶和批判,造成宋江不忠不义的原因,在于作为个体生命的根本性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理想追求与现实社会公共价值判断和规范的矛盾,即由于他追求功名之心与他所生的时代相违背而造成的。功名之心是宋江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功名心使他惹上官司,狼狈逃命于天涯;功名心使他将梁山事业看做他博取功名的筹码,梁山事业和宋江个人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必然。  相似文献   

15.
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的本性,经济人总是理性地去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诚信是对自己某种信念的忠诚,自利与诚信不应该是对立的,而联结自利与诚信的纽带是利益。  相似文献   

16.
人身损害赔偿债权,是指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不法侵害,有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为了弥补所受损失,被侵权人要求侵权人予以赔偿的权利。与企业有关的人身损害赔偿债权有的具有单个债权数额相对较小、涉及人数较多、非基于自愿产生、损害结果显现滞后等特征。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该类债权往往在债权人会议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得的清偿机会受限,所获清偿比例也极为有限。对该类债权应该予以特别保护,对该类债权的特别保护主要基于人身权优于财产权以及该类债权产生的非自愿性。  相似文献   

17.
论企业家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必须培养造就一批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可以与“狼”共舞的现代企业家。企业家是实现企业持续增长的经营管理者 ,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 ,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 ,具有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坚守诚信的独特精神气质才是造就企业家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收复、开发新疆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笔。值得关注的是,这与他个人的品性修养特别是他笃守信用的美德分不开的。该文试图从这一事件入手来探讨传统士大夫的信用问题,继而揭示左宗棠这一人物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罗马法开始 ,信用就作为人格的组成部分 ,是对特定主体偿债能力的社会评价。现在有观点认为信用是财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该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更本原的意义上 ,信用仍应列为人格权保护的客体。  相似文献   

20.
朱熹论"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朱熹在探讨“信”、“诚”、“忠”的基础上,分析了“信”的内涵,论述了信在为人、交友、治国等方面的价值,并指出通过“体信”、“言行相顾”等途径达于“信”,实现对“天之道”真实无妄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