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教化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方式。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社会教化,通过发布诏令、行为示范、兴学定制、设置三老以及发展私学等措施来推行之。这些措施保证了汉代社会教化的顺利实施,而且形成了为后代社会所继承的模式,从而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谣谚文化发展至汉代已较为兴盛,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汉代谣谚作品数量多、类别多,时政谣谚、经济谣谚、哲理谣谚皆有。其二,汉代谣谚的艺术表现力强,形式不拘,风格多样。其三,汉代谣谚既可与史互鉴,又可补史不足,既是汉代民众普遍情感的反映,又是汉代多样风俗风情的体现;汉代谣谚奠定了后世谣谚艺术的基础,且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皆体现了汉代谣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儒学化的汉代科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我国古代科技迅速发展、古代科技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儒学与汉代科技发展有着 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经学为科技培养了人才,提供了知识基础,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动机。汉代科技具有明显的 儒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在2006年10月13、14日由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三峡考古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古代巴人历史与文化、重庆地区汉代以后的历史与文化、三峡动物考古、古代三峡文学与艺术,以及三峡考古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意境构思活动,有助于对这一美学范畴的加深认识;弄清艺术思维工艺过程,从而对于指导艺术创作,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美学理论遗产,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纵观意境构思过程,大致有:选境、造境、现境三个阶段。如同郑板桥画论中点出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一样。“眼中竹”是选境——艺术构思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古代江南文人的竹审美与园竹景观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美的感受不一样,构建景观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古代尤其是宋元时期在江南地区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依赖当地的水、竹生态,通过对庭竹、盆竹的欣赏和培育,以及竹画等方式,积极地创作出以竹为审美对象的园林生境,这个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物质和精神来源。  相似文献   

7.
"厚葬风俗说"、"宗法制度说"等,都不能揭示汉代画像石墓兴起的真正根源。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石文化可以发现,石负载着思想信仰,常被当做天地神的代理象征而被作为崇拜的对象;汉代阴阳五行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石具有"阴性",有利于升仙,于是画像石墓在汉代流行起来。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墓之兴起是由于汉代人对阴阳五行中的石(金)形成了特殊认识并进行了思想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罚金和赎刑——《二年律令》研读札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叶青 《南都学坛》2004,24(6):1-13
罚金和赎刑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经济制裁,属财产刑。由于史料缺乏,这一问题在张家山汉墓竹简等简牍出土以前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汉代的罚金分七个等级:半两、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二斤;它既适用于一般百姓,也针对官吏的罪行进行处罚,不限定一定的身份和阶层,所不同的是汉代罚金所涉及的官吏名称较秦律为多,但大都是较低级的官吏。汉代罚金的适用罪名很多,有以下犯上、任人不廉、盗窃、学业不精、打架斗殴等罪行,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各方面,森严的等级性是其本质特征。汉代的赎刑小到赎耐、赎迁,大到赎死,几乎全部刑罚都可以赎。赎宫、赎死已不像秦代时只有特权阶级才可以赎,汉代法律原则上规定平民百姓也可以赎死、赎宫。汉代赎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黄金为主,铜钱为辅,兼及爵位、竹、谷、缣、粟、马、军功等形式。汉代赎刑适用对象很广,各类赎刑从法律表面规定的情况来看没有等级及特权的限制,即官民通用。  相似文献   

9.
张延玺 《南都学坛》2007,27(5):21-22
技巧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生活需要,进行表演和展示的一种娱乐性活动。汉代是我国古代技巧发展的重要时期,汉画中技巧动作主要表现在倒立、平衡、跟头、抛接、牵引、转体等方面,总结汉代技巧动作特征,可以为现代技巧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建鼓及建鼓舞均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建鼓中的楹木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建木的象征性表现,建鼓因建木的神性而具有了"通天神道"的象征意义,建鼓舞体现的是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升天仪式。建鼓因为通天神性而成为古代的重要礼器,围绕建鼓开展的仪式——建鼓舞,因袭了建鼓的神性,具有祈祝、引导亡灵飞升天国的作用,表达了汉代人的升仙观念,是古代丧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