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冰洋油气资源潜力与中东地区相匹敌,已经成为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全球大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挪威、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其未来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柱。北冰洋沿岸国家和相关国家围绕北冰洋油气资源,呈现出"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的战略目标之争。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北极油气活动的影响是短期的,油气活动趋于活跃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中亚和中东欧在冷战时期同样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同样的意识形态,都与前苏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同时开启民主化之路,都受到前苏联、俄罗斯、欧盟和美国等外部力量的影响,但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中东欧已经基本实现了民主化,而中亚尚处于民主化的缓慢发展阶段。本文从中亚和中东欧民主化进程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民主化的初始条件、目标模式、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看待前苏联在冷战中的作用和伟大功绩,分析了两大阵营内部矛盾和前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以冷战思维和冷战策略理论对以美国为主流的冷战结束论提出质疑,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客观事实和现状论述,冷战的存在和继续。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联邦自1991年独立以来,其军事战略在叶利钦总统执政时期先后经历了"单纯防御"战略、"积极防御"战略、"现实遏制"战略三个发展阶段。普京总统执政后,俄罗斯在坚持以"核遏制"为核心原则的"现实遏制"战略基础上,对原有军事战略做出一些重大调整,形成了目前奉行的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  相似文献   

5.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的一个普遍现象,自出现政党以来,俄罗斯政党政治经历了早期的鱼龙混杂、前苏联时期的一党专政,至现今的多党制政治格局。时至今日,俄罗斯的政党政治还不是很成熟。在俄罗斯还没有法定的执政党,但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政权党"现象。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未来走向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已失去了昔日与美国共享的全球超级大国地位。传统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影响包括下列因素:人力和自然资源、政治稳定和有效程度、地理战略位置、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财富、技术实力。冷战后,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级的亚洲强国。亚洲及前苏联的历史都表明,20世纪的最后10年,各国的实力较量更多地依赖经济和技术,而非军事或自然资源。而前苏联在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俄罗斯在历史嬗变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主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内忧外因的局面下,民族主义在俄国内迅速兴起,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对冷战后俄罗斯的外交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未来10年对美俄双方来说都是难得的好时机,双方应彻底削减各自拥有的核武器,双方的战略核关系将因此更加安全,全球核不扩散机制也将得到巩固。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美国政府切实打破 冷战思维,这种思维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双方核安全政策的制定。20世纪90年代美俄在核安全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近年来却一直止步不前。虽然华盛顿一再强调,俄罗斯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在冷战时代是因为其强大,如今则是因为其衰弱,但是,美国却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完全是其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和"战略价值"为两大基石的原则所决定的;也是实现其"两洋战略"的具体需要;更是其难解的"冷战"情结和"冷战"思维的直接产物。中美关系欲走出低谷,对美国来说必须解决好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是有利还是有害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中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在前苏联解体过程中出现的, 其后历经三个阶段, 目前已成为俄罗斯社会动员及政治、文化整合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威 《国际论坛》2011,(2):27-32,80
1971年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外交—军事多重博弈。苏联的危机政策有一个显著的转化过程:由危机初期对东巴独立运动抱以同情态度,但又小心谨慎地避免直接介入逐渐转变为直接介入,与印度结盟并支持印度军事手段解决东巴问题。促成这种政策转变的直接动因在于美苏中三大国围绕次大陆危局展开的权势角逐与战略竞争,其中中美关系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成立于1950年的当前危险委员会是美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国家安全危机,尤其是朝鲜战争危机的产物。当前危险委员会的全部游说工作始终服务于NSC-68号文件所倡导的军事遏制政策。当前危险委员会主要通过影响三项国会立法,推进军事遏制政策的构建,即向西欧派遣军队、普遍兵役制和共同安全援助立法。另外,它也通过报刊、广播等传媒手段寻求扩大民意基础。当前危险委员会属于精英游说组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重新武装西欧作为对苏军事遏制的桥头堡是其主要目标;在公民组织的外衣下,它在游说行动上不仅发挥着杜鲁门行政当局“传声筒”的作用,同时也寻求在NSC-68号文件的框架内塑造具体的国家安全政策,直接服务于美国的外交与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14.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扩张,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这些战略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的作用,就某一具体战略来说,作用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是失败的。但就以遏制大战略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冷战战略而言,则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激化了苏联东欧国内的矛盾,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为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1947年到1950年美苏两国对犹太人的共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建国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美苏是战后冷战对抗的主要大国,对犹太人的支持均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苏支犹排阿的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权宜之计,对苏联则是实用主义外交。两国都是为了排挤英国,且对经历二战浩劫的犹太人抱有同情。  相似文献   

16.
战后韩日关系是美苏冷战的直接产物,韩日双方因在历史认识、战后补偿、领海、领土主权等问题方面存在严重对立,致使建交历经李承晚、朴正熙两届政府7次谈判才得以实现。韩日关系正常化不仅对后来两国经济、政治、军事关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且对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杨 《国际论坛》2011,(5):19-25,79
利比亚因其石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一直是美苏冷战争夺的焦点。1969年卡扎菲夺取政权后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在北非、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形成挑战。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利用军事挑衅、公开制裁、隐蔽行动等多种手段力图颠覆卡扎菲政权,并在经济制裁无果、隐蔽行动流产的情况下,借反恐之名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这一行动是美国综合考虑军力对比、政治宣传、冷战博弈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因素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美国在西亚、北非推行冷战安全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19.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