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由于培训成本的存在以及知识型员工的高度流动性,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存在一种博弈关系。文章将这种博弈关系归结为一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知识型员工培训的博弈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分析,最后就企业如何有效地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培训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东芝事件的处理方案来分析我国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存在的偏差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东芝公司对中国消费者采取的措施是他们对中国法律进行成功博弈的结果。文章指出我国在制定和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时都应着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知识及技术进步迫使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及技术创新,保持其核心竞争能力.然而,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影响了企业投资人力资本的积极性.针时这一问题,文章在界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及其投资风险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入博弈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防范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措施,从而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风险社会中,环境危机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呈现极端分化的收益与支付格局。人为因素相关的危机过程给某些群体带来收益,而给另一些群体带来危害。风险酝酿与爆发的博弈格局极端地有利于强势方,而不利于弱势方,潜藏着巨大的社会与道德问题。在面对与处理当今世界的环境危机中,应该认识这种风险分配的逻辑可能产生的社会危机与道德风险,探索应对这种不平等格局的公共知识与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对个体还是集体来说,观念创新与知识积累都具有越来越大的价值和作用,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当前关于知识积累与观念创新关系的两种观点入手,结合知识与观念的关系,从知识积累的方式、知识的量与质、创新的专业性与多样性等角度分析了知识积累与观念创新的关系,提出影响观念创新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知识积累的量,而在于知识积累的质、知识的组织与结构、知识获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是一个多重利益的聚合过程,它会对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复杂的影响.鉴于利益相关者对跨国公司的运作所拥有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以及博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文章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基础上,从利益博弈和利益均衡的角度分析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公众巴士服务公司7∞路管理制度创新的分析,说明了管理制度同样是博弈的纳什均衡.一般而言,企业内各个利益主体响应获利机会,产生了对新制度规则的诱致性需求,开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活动--博弈.但在随后的逐利博弈中,由于利益分割的对抗性,却可能使博弈陷入囚徒困境,表现为无序竞争下的激烈的利益冲突.随着冲突的加深,各个博弈主体产生了更强烈的对新管理制度--合作规则的渴望,表现为制定管理新规则的讨价还价行为,并附以实施惩罚战略的承诺,但新规则往往一再被破坏,因为此时新管理制度尚未达到纳什均衡,因而难以被遵守.于是,人们试图寻求某种强制性措施--可置信的惩罚行动,以求改变收益支付,从而改变博弈均衡,使博弈在集体理性下达到纳什均衡--即新的管理制度规则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碳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关税贸易壁垒具有经济惩罚性、征税标准的不公平性、制约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在国际贸易中碳关税的征收与WTO贸易规则的冲突与协调也反映了在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博弈中难以找到准确的平衡点,但这并不能回避征收碳关税将成为一种趋势的事实,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文章从提高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体系、规制碳排放交易市场秩序、建立我国碳税法律制度、履行国际减排义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机制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由于资本市场存在无效性、价值扭曲和代理问题产生的配置性接管、收购性接管等多种不同的并购行为,文章对并购双方在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进行了分析,指出并购双方得利大小主要依赖于股票份额、出价顺序等因素。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现实情况下"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及制约机制的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保险业的诚信问题本质上是由投保人、保险人、保险代理人等三个主要主体在一定外部约束条件下的相互博弈中的理性选择所引发的。本文利用动态博弈理论对保险活动主要过程中的各主体策略组合予以描述,从简化动态博弈到附加行为成本的博弈再到多主体多重博弈,对博弈均衡及其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诚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