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张爱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倾城之恋》和《琉璃瓦》这两篇小说篇末所标注的写作时间以及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婚时间提出质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研究,认为《倾城之恋》、《琉璃瓦》篇末所注并不是文章实际写作时间,以及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婚时间并不是学界所通认的1944年,而是1945年。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于2009年春天在两岸三地出版后,立即高踞畅销书榜榜首位置,使这位已逝世十多年的作家。再次成为文坛的热门话题。不少读者把《小团圆》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和张爱玲的亲友画上等号,把小说看成是作者的自传:另外一些读者却认为小说中不乏虚构成分,实在不应该把它当作张爱玲现实生活的写照。本论文从这个讨论焦点出发,尝试在作者的其他著作、作者亲友的著作和作者前夫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找出与《小团圆》内容相关的资料,详细分析比较,希望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杰出女作家的生平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论《秧歌》     
张爱玲的《秧歌》1953年写于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界褒贬不一,针锋相对,成了张爱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从《秧歌》出版的社会背景与作家当时的"竞技"状态来考察:首先,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重返香港,投入美国驻港新闻处,《秧歌》正是她写的第一个长篇——一个有着明显"绿背"(即美元)色彩的长篇。其次,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生活是困苦的,但并非像《秧歌》所写的在"饥饿"的火山口上,显然,《秧歌》是作了歪曲反映。其三,《秧歌》有一段与内容天关的"妙论",此"妙论"出现在其前夫胡兰成于1958年在日本写的《今生今世》一书中。从时序上说,似乎胡兰成抄袭了《秧歌》,实则是《秧歌》保留的胡兰成的汉奸阴影。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长恨歌》表现出与张爱玲小说的相似性。《长恨歌》是以一个女人的一生来描述上海这座城市的长篇小说。小说从“生命的韧性”和“人生的安稳”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生,并进而归纳对这座城市的认识。这与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相契合,它们都来自女性的经验记忆,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5.
电影《滚滚红尘》与胡兰成自传体小说《今生今世》及张爱玲的小说文本相互指涉。描摹互文指涉的身影,探寻文本中真实的与被遮蔽的身影,解读影视中被重构的女性身影,才能重新审视跨媒介叙述中被遮蔽与被凸显的作家主体。在互文解读、文本细读和跨媒介重构中,我们看到的是既"世故"又"纯真"、不服从男性宰制、能够直面女性缺陷且充满悲悯之心的那个真实的张爱玲。而《滚滚红尘》中已不仅仅是张爱玲的影子,而是女性的影子了。  相似文献   

6.
爱的脸     
正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记述,他落难时在乡下认识了一个乡下女子范秀美,两个人同居。张爱玲从上海来看他,略知两人的事,胡兰成也不避忌,带着秀美去见张爱玲,三人共话。张爱玲不是世俗女子,明知秀美和自己丈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通过张爱玲与胡兰成之爱,论证了爱作为一种美的标志,所具有的不同理解与价值观。最终说明,男女不同的文化影响接受和审美心理、婚恋观,是导引他们走向悲剧与孤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小团圆>再现作家挣扎于"痛苦之浴"、维护女性"人的尊严"的艰难历程,对胡兰成<今生今世>陈腐的性别观及封建婚姻观进行现代解构;在勇敢正视痛苦的生命感觉同时,表现出作家对爱情婚姻这一人类生存问题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0.
比较一下《三国演义》和《水浒》这两本著名的小说,是很有意思的。这两本书都是先有几百年的民间传说,才由文人在很接近的时期里写成文字的(《水浒》成书略早)。两本书都成功地刻划了众多历史人物,描写了波阑壮阔的战争场面,包含了丰富的军事知识,深受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恋惊世骇俗,它既助推了张爱玲走向了创作事业的成功,同时也给张爱玲的后半生以及创作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胡兰成创办《苦竹》月刊,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是其外在因素,个人行为活动的变化是其内在因素.张爱玲与胡兰成此时的情感纠葛只是两人复杂关系的显在表现,而他们文学方面形成的"对话"关系应予以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琴瑟和鸣】金陵自古即是文人墨客与翰林学人往来停留、悉心学术的文化教育中心。纵观南京承载的爱情传奇,古往今来的多位文人学者,在这座古老城市里镌刻下旷世的情恋。时光走进典雅馥韵的民国时代,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南京,正处在文教昌明的时代标杆上,期间往来停留的文化学术名家,也以自己在南京走过的时光,折射出几分温婉典雅的情愫。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在南京石婆婆巷与胡兰成谱写了动荡乱世下文化学者间特有的典雅情思。以石婆婆巷为起点的这份乱世情思,在今日回首而望,颇有几分偶系情缘的意味。据一些资料显示,二人情感的原点,就是1943年11月胡兰成在这处位于南京的院落里,随意翻看一本叫做《天地》的杂志。"胡兰成第一次看到张爱玲的芳名,就在石婆婆巷20号,在《今生今世》里,他写道:‘那时我在南京无事……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下次回上  相似文献   

14.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家都在纪念英雄,缅怀死难者,以史为鉴,但也有些人却在倒行逆施,公然为汉奸文人张目。有的出版社“隆重推出”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和《禅是一枝花》,有的网站也不甘寂寞,纷纷连载胡兰成的文章,有的评论家则大捧大吹胡兰成。胡兰成乃何许人?大汉奸也!抗战爆发后,汪精卫组织伪政权时,胡兰成就充当其侍从秘书。后又高升为宣传部政务次长、伪行政院法制局局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华日报》总主笔。不仅汪精卫把他视为心腹“文胆”,常向他“殷殷垂询”;日本人也极赏识胡兰成,让他到湖北接…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人生如戏”的意识贯穿于她的小说《色·戒》。小说的写法、情节安排上处处有意识地展示戏与人生的紧密关系。小说把人生的戏剧化归结为生活的庸常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生原本庸常的认识;借助主人公王佳芝等一群年轻人的经历,展示了她对人生的独特发现:人总是在寻找戏剧化的欲望下推动人生,而这一过程又表现出本能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8.
李忆民 《今日南国》2010,(14):54-55
《王妃与总统》素材来源于生活? 正当欧洲人紧密关注经济缓慢复苏的时候,2009年9月末出版的一本小说像晴天霹雳一样出现在人们面前。法国人和英国人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本书上,媒体和公众也广泛热议。这本小说就是《王妃与总统》。  相似文献   

19.
阅读理论的研究发现,读者对作品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根据效应接受批评范式,读者是审美客体"隐匿"的创作主体。胡兰成通过《今生今世》将一个生活中独立的、世俗的、具有独特阅读视野和阅读体验的张爱玲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0.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两个无聊、寂寞的都市男女在一辆封锁期的电车上的一段"艳遇"。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封锁》这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论文拟对《封锁》以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解读,以探索张爱玲不凡的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