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前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历来被认为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和领导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历史评说似乎早成定论,毋容疑义。然而,当我们今天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的时候,却发现中国社会现状与那场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许多疑团油然而生:“彻底的反封建”,为什么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封建意识如此浓烈?“科学与民主”为什么至今还不能树起“权威”?今天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许多内容竟是七十年前的旧话重提?对封建意识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对社会全方位现代化的建设,都不禁使人们联系起五四运动及其历史评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五四运动进行重新审视,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这不仅是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4日是伟大的“五四”运动7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华民族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解放事业和精神文化建设工程,中国人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过了70年后,痛苦地发现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需求远未真正实现,而通过改革开放加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质上乃是与“五四”运动未竟的事业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应当重温“五四”精神,我们更应当反思“五四”以来的历史!本文两位年轻的作者作了这种尝试,尽管文章难免有不成熟之处,但其中蕴涵着的忱患意识和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极盼通过编发此文来引起对当前人们关注的思想文化领域内重大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社团的整体特征--从与戊戌学会之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社团林立,异彩纷呈。种历史景观决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中国人积郁已久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迸发的结果,也是人们要求社会变革的政治动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这种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继戊戌学会高潮之后的又一次社团活动的高峰。然而,由于时代和思想文化氛围的不同,使五四社团在其思想宗旨、成员成分、活动内容等方面,都显示出与戊戌学会之不同,表现出自己独有的风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中诞生的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革命。时隔七十年,在经历了两次“断裂”之后,对“五四”以后一  相似文献   

7.
<正>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运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五四”精神,广东青年理论工作者80多人于4月21日在广州市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30余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磊莅临会议并在会上讲话.张磊同志指出:“五四”是划时代的伟大启蒙运动,“五四”精英们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他们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主张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继承“五四”,要很好地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本刊不久前举办了一次座谈会.与会者就“五四”与文化,发扬科学与民主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10.
时值“五四”七十五周年,作为北大教员,身处“五四”发源地,此时此刻,心情之复杂,是难以言述的。 “五四”的七十五周年之所以特别重要,首先在于它使我们看到,今天的历史情境与五四时代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尽管这不排斥五四会对今天乃至以后的思想发展继续产生启发),相信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这种“根本的不同”将会愈加明晰,值此“五四”七十五周年之际,我想我们不能不有此自觉。 附带说一下,由于五四的题目太大,所以论者极易将其泛化,甚至以“化约论”的方式治之,这样一来,五四便脱出一个具体历史情境中的事件,变成一个象征、铭文乃至一个“祭坛”了,所以我想极力避免这一点。 其实,五四的一个缺点,正在于对待事物的“泛化”的或“化约”的方式,它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又抽象地混淆了它们,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总算能够看到这些问题的不同,由于这些问题很多,限于篇幅,本文只能择其与文化及文学相近的两点加以简短说明。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学术恳谈会记述一九八九年五月四日,是著名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纪念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节日。有人说,“五四”不仅应该成为一个全民族喜庆的节日,还应该成为全民族反思的节日。此言极佳!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今天,更有必要以回顾历史,激励当今的精神来纪念这个节日。因此,本刊编辑部于八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召开了题为“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学术恳谈会。现将会上部分发言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来观察五四时代已经落伍的封建中国,那么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场知识分子明星聚汇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闪烁的民主与科学光芒很快暗淡下去,七十年来的中国道路历尽艰辛曲折。当中国再次步入现代化与历史转折的关头时,由种种制约所引发的反思就不能不再次呼唤着新的启蒙,而充当反思基础的当代史学,其重大意义就是新启蒙。  相似文献   

13.
前言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五四”运动,距今已经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时间流程的两端,分别联结着两次影响极为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五四”运动思想先导的“五四”新文学以至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新时期以来以新的姿态出现的文学大潮以至文化大潮,这是中国当代史中的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前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酝酿、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面临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急迫任务。后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走向近现代文明的一次伟大跃进,它留给20世纪中国最大的思想成果无疑是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民主和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沉淀,在中国历七十年而不衰,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在新时期重新弘扬这一启蒙精神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启蒙毕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没有直接导致现代文明的出现。本文拟在探讨“五四”思想启蒙的成就和局限的基础上,论述“五四”启蒙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思想启蒙的两大基本内容。可以认为,“五四”运动之所以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前后的废娼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废娼运动。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废娼运动规模、影响较大,其舆论准备充分、筹备周密、巡行范围遍布全市,但由于当时政局不稳、经济紧张、政府财政枯竭、领导者自身力量薄弱、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习俗根深蒂固,因此最后未能取得期望的结果,给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型态的文化,在其客体化的物质事相中,无不涵淹着人的精神的生机.这精神的趋赴,向着不同文化层面的辐射,构成文化的价值系统.在价值系统的发动处,是一种相对地达到民族或时代认同的人文祈向,即所谓文化价值取向. “五四”作为文化运动,过去人们总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作它的象征符号.这或者并不错的,问题只在于,是停留在对“民主”和“科学”的一般理解上,还是到被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的内里去寻求五四新青年们的更深刻的用心.尽管五四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更张破坏的启蒙呐喊,但新思潮确有它的尚可把握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戊戌”和“辛亥”相比,把五四称作“新文化运动”是恰当的;五四触及的是文化的价值系统,而且它甚或有一个能够理性地作出描绘的、用以处置传统文化遗产和构设中国文化未来的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总是在文化的反思和变革中不断开创新的文明,走向新的人生。如果不尊重历史,便会走偏方向,导至谬误。所谓“五四”文化精神的“迷失与复归”,或谓“五四”文化方向的“逆转与复归”,作为新时期文化反思中的一种新模式,就是值得重新反思和探讨的一个老而又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年来,随着新儒学的兴起,文化热的高涨,历史反思的深入,以及复古风的抬头,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斗争的思潮,有的直接否定“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种观点,笔者不能同意。五四批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民主革命深入的需要;不是某些人的感情冲动所致。一些同志所以一提五四批孔就反感,就否定,把五四批孔与“文革”批孔联系在一起,在认识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不清楚,没有把五四时期的批孔,放到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中加以考察,也不真正了解五四批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本文试图就五四批孔问题作一历史考察。根据历史的发展,五四时期的批孔,可以分为互相连接的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阶段的批孔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一)1、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已经无可否认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世界的变化则更使人惊心动魄.但是,另一个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则是,七十年前中国思想界树起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今天仍正是一个需要人们竭力呼唤的目标而远不是一个不再引人瞩目的当然现实.与此相应的是,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仍然在警告国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国政治首脑更是适时地清醒地提出了中国人的“球籍”问题。近十年来,深沉的忧患意识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